【爱历史】南阳雏龙:诸葛氏流徙荆州始末浅探( 三 )


我对此深以为然 。
理由相当现实 。 如果归降曹魏 , 那蔡瑁(襄阳)、蒯良(襄阳)、韩嵩(义阳)、刘先(零陵)、桓阶(长沙)为代表的荆州门阀 , 依然可以凭借“促成统一”的功劳 , 维持昔日的尊贵地位 。
但荆州地区的中下级豪强(比如霍峻、赖恭、蒋琬、潘濬、魏延) , 话语权本就弱于耆老派 , 即使在和平局面下 , 也很难维持门第不堕;在乱世则变数更大 。 因此这群少壮派人物 , 倾向寻找新的代理人 , 谋求一步登天 。
这与淮泗集团(周瑜、鲁肃为代表)拥护孙权割据 , 但江东土著却谋求“和平统一”(即降曹)是相同道理 。
【爱历史】南阳雏龙:诸葛氏流徙荆州始末浅探
文章图片
荆州士族各怀鬼胎
本文的主角诸葛亮 , 就是荆州少壮派的代表人物 。
实际在诸葛玄死后 , 诸葛亮长期隐居隆中 , 不与世事 。 似乎没有沾到联姻大族的光 , 反而成了一个“躬耕陇亩、苟全性命”的山野村夫 。 可见诸葛亮并未走上诸葛玄预期的道路 。
但诸葛亮也并非完全脱离俗物 , 而是研习法家、兵家等诸子杂学 。 其所交往的人物 , 如汝南孟建、石韬 , 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司马徽等 , 俱为一时名士 。
亮在荆州 , 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 , 三人务于精熟 , 而亮独观其大略 。 --《魏略》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 诸葛玄虽然联姻荆襄门阀 , 诸葛亮的交结对象 , 却有相当比例的外州人 。 即所谓的“侨寓之士” 。
可见两代诸葛氏(玄、亮)的理念差异 。 这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耆老”与“少壮”的观念冲突 。
诸葛亮年少时以“管仲、乐毅”自诩 , 可知其本心 , 是寻找代理人(齐桓与燕昭) , 维护江汉政权的割据局面 , 借此为进身之阶 。
(亮)身长八尺 ,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时人莫之许也 。 --《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老家虽在徐州琅琊 , 却对返回中原毫无兴致 , 一心谋求在外发迹 。 甚至公开宣称“中原人才济济 , 建功立业何必在北国” 。
公威(即孟建)思乡里 , 欲北归 , (诸葛)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 , 遨游何必故乡邪!”--《魏略》
【爱历史】南阳雏龙:诸葛氏流徙荆州始末浅探
文章图片
中国饶士大夫 , 遨游何必故乡邪
看亮为刘备画策隆中 , 开口就是“荆州乃用武之国 , 而其主(刘表)不能守 , 将军(刘备)岂有意乎” , 便可知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襄少壮派 , 时刻准备抛弃刘表 , 拥立新主 , 维护割据局面 。
诸葛亮虽然功德盖世 , 实际其出山的计策却相当险恶野蛮 , 可谓“乱武天下” 。
荆州北据汉、沔 , 利尽南海 , 东连吴会 , 西通巴、蜀 , 此用武之国 , 而其主不能守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一纸隆中对 , 区区数百字 , 竟前后涉及颠覆三个政权(刘表、刘璋、张鲁) , 且不说刘表还是刘备的恩主 。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 , 野心昭然 , 锐意进取 , 藏不住的锋芒毕露 。
侧面也可以看出 , 与“暮气沉沉、伏膺儒教”的耆老派不同 , 少壮派“儒法双修、王霸兼杂” , 学术风气与精神面貌 , 呈现出完全相异的色彩 。
小结
诸葛玄与诸葛亮两代人物在荆州的始末变迁 , 生动勾画出流寓士族的兴衰起落 。
诸葛玄流徙南阳 , 是托庇袁术余党 , 而非投奔刘表 。 实际就袁术和刘表的恶劣关系看 , 诸葛玄改换门庭绝无可能 。
在南阳客居的数年中 , 诸葛玄替子侄们完成了与荆襄豪族的通家联姻 , 分别攀附上蒯氏、庞氏、黄氏 。 其目的大约是想完成诸葛家族的土著化 , 方便日后出仕 , 重振家门(察举制下的“乡举里选” , 依赖籍贯所在) 。
然而诸葛玄死后 , 诸葛亮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
作为客居荆州的侨寓士人 , 虽然家族与当地门阀联姻 , 但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融入外州的士族社会 。 看诸葛亮与黄氏无子 , 乃至险些绝嗣 , 便可知《襄阳记》所谓的“身有丑女 , 才堪相配”纯粹是事后附会 。
(黄承彦)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 , 身有丑女 , 黄头黑色 , 而才堪相配 。 ”--《襄阳记》
诸葛亮的婚姻 , 完全出于利益考量 , 毫无情感可言 。 甚至干脆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对荆州的耆老勋旧而言 , “纳土归降”可以维护门第不堕 , 但对侨人士族与本地的中下级豪强而言 , 降曹则无利可图 。 因此这群少壮派 , 便致力于维护荆州的割据地位;乃至刘表未死 , 便纷纷寻找新的代理 。 诸葛亮为刘备“画策隆中” , 其实便是这种心态的现实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