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元朝特别的两都巡幸制:东进西出、夏北冬南,定居皇帝的游牧生活( 二 )


一座象征着蒙古帝国权利的府邸拔地而起 , 忽必烈将此作为大都 , 命名汉八里 , 大都作为正都 , 上都作为陪都 , 两都制度就此确立 。
巡幸制度
元朝毕竟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 在草原出生的元朝皇帝自由奔放 , 喜欢在草原上洒脱的奔跑 , 草原的气候较为寒冷 , 但是中原的气候较为炎热 , 适应草原气候的皇帝 , 在夏季办公之时 , 会因为炎热受不了 , 影响办公的效率 , 会迁都北上 , 回到上都去办公 。
【爱历史】元朝特别的两都巡幸制:东进西出、夏北冬南,定居皇帝的游牧生活
文章图片
两都巡幸制的初步建立
两都巡幸制是皇帝因为气候的不适应会采用的制度 。 另一方面 , 当时还是处于内忧外患的阶段 , 除了避暑的需求之一 , 此外还得安抚蒙古的故地 , 随着重心的转移 , 中原逐渐成为政治要地 , 但是蒙古贵族手中的权利也不能忽视 , 上都也作为不可被替代的都城 , 成为草原方面的权利统治 。
上都是经济和军事的中心 , 元朝政府在上都周边设立军队和经济建设 , 草原诞生的政权 , 在漠北漠南的王族和贵族的势力较为强大 , 西北诸藩的威胁还得靠这群王族们的巩固 。
【爱历史】元朝特别的两都巡幸制:东进西出、夏北冬南,定居皇帝的游牧生活
文章图片
两都之间巡幸就成为了元代统治的特有传统 , 在每年的春节、二月和三月之间 , 皇帝从大都出发抵达上都 , 经历半年的时间然后又从上都回到大都 , 基本夏季在上都避暑 , 冬季回大都 , 两头兼顾 , 本质上还得看皇帝们的意愿 。
两都巡幸制中 , 除了皇帝系族和诸侯之外 , 大多数从政的官员都要随同 , 在大都留下较少的官员来处理大都的政事 , 例如:中书省有左右丞相 , 处理政事 , 下阶级还有其他职位 , 巡幸之时 , 只留下一个丞相和平章政事 , 其余的官员都随同前往上都 。
巡幸的路线和驿站
两都巡幸是元朝每年必备的项目 , 皇帝和大臣们行驶的路线是固定的 , 一共有四条路线 , 自东向西依次是:西路、驿路、辇路、东路 , 从大都到上都的距离大概有400公里 , 大都北城健德门作为驿路的起点 。
【爱历史】元朝特别的两都巡幸制:东进西出、夏北冬南,定居皇帝的游牧生活
文章图片
驿路之间的驿站 , 组建成两都之间来往的主要通道 , 这样的驿路 , 还充当着大都通往岭北北疆的交通动脉 , 成为的交通枢纽 , 潜移默化间促进故事的发展 。
元朝的皇帝从大都北上到上都 , 基本都是“东进西出” , 入夏从东边的辇路去上都 , 入冬从西边的辇路回大都 , 这两条路也被称为辇路和西路 。 为了皇帝保驾护航 , 靠近皇帝行驶的东边 , 有军队专用的通道 , 名为“御史按行”为了保驾护航专门设立道路 。
“捺钵”皇帝的行宫
在辇路漫长的道路上 , 有18处为皇帝休息而建立的驿站 , 这种驿站名为“捺钵” , 是延续辽金时期的称呼 。 元代的这几条驿路之间的驿站叫做站赤 , 站赤和捺钵虽然喻指的都是驿站 , 但是对于称呼同一个地方 , 特定环节有不一样的称呼 。 在各地的驿站之中 , 驿站的工作人员称呼为“站户” 。
【爱历史】元朝特别的两都巡幸制:东进西出、夏北冬南,定居皇帝的游牧生活
文章图片
站户作为驿站的工作人员的 , 日常就是维护各个驿站的周转 , 两都之间的交通线上 , 有许多的站户 , 接近有一万多户 , 都分布在各个驿站之中 , 驿站也带动了一小部分元朝人的经济发展 , 而且随着站的不同 , 站户的数量也不同 。
皇帝行驶两都之间 , 安全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 沿线的军队安置也是必备的选项 , 例如:在居庸关设有隆镇卫亲军 , 野狐岭附近有西域卫亲军等 , 各个线路都有正规军队保驾护航 。
线路上的故事
野狐岭:野狐岭是元代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 , 也是长城所在地 , 历史上的1211年 , 成吉思汗十万大军在此歼灭金军的精锐 , 这场战役决定了的元金交战双方政权的命运 。
【爱历史】元朝特别的两都巡幸制:东进西出、夏北冬南,定居皇帝的游牧生活
文章图片
兴和路:这条路上处于草原地带 , 1307年 , 元武宗在此站附近建立行宫 , 并且在第二年升为中都 , 但是中都还未建立成功 , 就在元武宗病逝之后就被罢建了 。
南坡店:1323年 , 南坡之变 。 元英宗从上都返回大都之时 , 在南坡店休息 , 不料被权臣埋伏杀死 , 这就是象征着历史变革的南坡之变 。 这让元政府一直以来的宫廷争斗和朝政事件一下败露无疑 , 为了改变朝政改革的南坡之变就在此开启争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