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 , 吾将问之 。 ”入 , 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 , 又何怨?”出 , 曰:“夫子不为也 。 ”
翻译过来情景大概是这样的——
冉有问:“我们老师会坚定支持卫君吗?”
子贡说:“我去问问吧 。 ”
这种事不太好直接问 , 因为敏感时期 , 孔子说什么 , 都可能被放大而引起麻烦 。
子贡聪明 , 问的是:“伯夷、叔齐是什么人?”——传说 ,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 以互相推让国君之位著称 。
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 。 ”
子贡又问:“怨乎?”伯夷叔齐放弃了君位 , 最终结果是在首阳山饿死 , 他们内心有怨念吗?
孔子说:“求仁而得仁 , 又何怨?”追求仁 , 又得到了仁 , 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子贡出去后 , 就对同学们说:“夫子不为也 。 ”老师不会坚定站在卫君一边的 。 按照子贡嘴快的脾性 , 很可能还会说 , 同学们赶紧收拾行装吧 , 老师要离开卫国了 。
这段话 , 有一种理解就是:
现在蒯聩的处境类似伯夷 , 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 , 应该他即位 , 但是爸爸没传位给他;卫出公的处境类似叔齐 , 按照国内的即位程序 , 是他即位 , 但他是做儿子的和爸爸竞争 , 就像叔齐是做弟弟的 , 如果和哥哥竞争 , 总有点不大对 。
就是说 , 对卫国当前的困境 , 孔子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蒯聩应该逃脱晋国的控制 , 辄应该抛弃国君之位 , 父子一起出逃 , 到天涯海角 , 然后父慈子孝 。 这才是高尚的选择 , 现在两个人在那里争夺国君 , 显得两个人都很没有品格 。
所以 , 孔子的态度是一个也不支持 。
孔子还有一句更有名的话:“危邦不入 , 乱邦不居 。 ”
既然发现卫国要乱 , 他当然就走了 。
离开卫国后孔子的路线是怎样的 , 又有两种理解 。
文章图片
在宋国被威胁 , 在郑国被嘲笑
文章图片
一种是复杂化的路线:孔子没有目的地 , 想到处碰碰运气 。 按照《史记》的说法 , 孔子在三个地方的经历比较重要:
第一是“子畏于匡” , 在一个叫匡的地方 , 孔子被误认作阳虎 , 因此和当地人发生了冲突 , 差点出危险 。
第二是“微服过宋” , 孔子到了宋国 ,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 。 司马是管军事的 , 当年孔子的老祖宗孔父嘉 , 在宋国也是干这个的 。
桓魋这个人很阴柔、很精致、很脆弱、很物质 。 按《左传》的描述 , 他和宋景公似乎是同性的恋人关系 。 他被人欺负了 , 宋景公为他眼睛都哭肿了 。 两个人在一起 , 是那种儿女共沾巾的感觉 。
孔子得罪桓魋的原因可能是 , 桓魋活着奢侈 , 更想死后厚葬 。 贵族死后 , 都是棺材一层套一层的 , 桓魋用石头做套在外面的大棺材 , 好多年都没做成 。 孔子到了宋国后 , 看不惯 , 说了句:“若是其靡也 , 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 ”奢侈到这个地步 , 死了还不如快点烂掉好的 。
桓魋那玻璃心 , 哪里受得了这个?就要杀孔子了 。
桓魋表示自己杀心的方式也挺阴柔的 。 孔子带着弟子在一个大树下讲课 , 桓魋就派人“拔其树” , 这大概相当于砸了教室 。
于是孔子离开宋国 。 弟子们催促快点走 , 孔子说:“天生德于予 , 桓魋其如予何!”上天赋予我伟大的德行 , 桓魋能把我怎么样?这件事 , 双方的表现大概都算是挺嚣张 , 但不凶狠 。 桓魋真要杀孔子 , 直接过来杀就是 , 不用把树弄倒给孔子警告 。 可能是孔子也算有点影响的人 , 他只是想把孔子吓走算了 。
孔子虽然说了句大话 , 据孟子说 , 最后还是“微服而过宋” , 换了和身份不相称的衣服 , 假扮成不相干的人 , 也还是知道怕的 。 但桓魋拔树这个细节不见于早期儒家典籍 , 最早是《庄子》里讲的 。 有人怀疑不可靠 。
第三是在郑国的“丧家狗”事件 。 孔子在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 , 被一个郑国看城门的人看见 , 评价说长得像“丧家狗” 。
在郑国也没机会 , 孔子就又到了陈国 , 住了下来 。
但有学者注意到 , 宋国和陈国是很近的 , 宋国都城在今天的商丘市睢阳区 , 陈国的国都在今淮阳 。 孔子离开卫国后如果目的地是陈国 , 那么到了宋国就不该再到郑国去 。
- 【爱历史】有趣的历史小故事:老子姓李为何不叫李子?
- 【爱历史】古代的青楼不是窑子,姑娘们都是卖艺不卖身
- 【爱历史】乾隆在路边买西瓜吃,吃完后就派人暗杀瓜农
- 【历史故事】她16岁嫁给康熙,连生3个皇子,晚年遭雍正忌恨
- 【时尚一点】高领毛衣穿搭,这几种裤子的款式更时髦有质感
- 苹果14plus是3d人脸吗
- 【历史故事】李治的性格真的很软弱吗?真实的李治并非如此
- 【历史故事】辽穆宗醉中杀人与曹操梦中杀人相比,结局相差甚远
- 【爱历史】这个皇帝开创“元和中兴”,晚年时他的妻儿却暗杀了他
- 【爱历史】曹操发明了一个成语,把死亡说得很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