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解读】刘备“白帝托孤”玄机,粉碎厚黑学阴谋论之说,还历史一个公道。( 四 )


刘禅和诸葛亮也势必无法逃过权力之争的客观规律 , 不久的将来迟早要面对这个问题 。 并且刘禅继位时已经17岁 , 按照古代礼法二十加冠 , 很快就可以亲政了 。
【爱历史】【解读】刘备“白帝托孤”玄机,粉碎厚黑学阴谋论之说,还历史一个公道。
文章图片
诸葛亮不久之后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 , 是依然自己大权独揽呢 , 还是把权力还给刘禅呢?诸葛亮如果选择前者 , 刘禅会不会对诸葛亮不满呢?如果诸葛亮选择后者 , 那么凭借刘禅的能力 , 又能否独立支撑起这个摇摇欲坠的蜀汉政权呢?
刘备的脑子里不可能没有过这些问题 。 最终刘备用一个比“周公辅成王”更巧妙的办法化解了这个问题 , 那就是让刘禅认诸葛亮为“父” , 在君臣关系之外在加上一层“父子”的关系 。 诸葛亮恭敬地叫刘禅陛下 , 刘禅又恭敬地叫诸葛亮相父 , 他俩各论各的 。
这简直就是刘备精妙绝伦的设计 , 臣下效忠君王天经地义 , 那父亲教训儿子是不是也天经地义了呢?这招既给了诸葛亮将来规劝刘禅的合法身份 , 也消除了身份错位给刘禅带来的心理障碍 。 同时告诉所有蜀汉臣民 , 诸葛亮是蜀汉皇帝的父亲 , 是刘备临终任命的合法权利执掌人 , 使得诸葛亮行使权力有了足够的底气 , 刘禅长大以后心里也不会觉得不舒服了 , 蜀汉上下能更好地团结在诸葛亮周围 。
这波操作其实刘备在早年就开始了布局 , 刘备征战半身中年得子 , 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自己最清楚 , 培养接班人和选择辅政大臣早已在刘备的计划当中了 。 “赤壁之战”后 , 刘备很少再让诸葛亮随自己东征西讨 , 而是让诸葛亮留在后方负责后勤保障 , 并让他陪着并教育年幼的阿斗读书成长 , 诸葛亮也是尽心尽力的做好这份工作 , 在百忙之中亲自手录书册教导刘禅读书 。 在刘禅的眼里 , 从小到大自己的亲爹他都没见过几次 , 而在这十几年里却与这个人生导师朝夕相对 , 潜意识里 , 刘禅恐怕早就把诸葛亮看成了自己的亲人甚至是父亲 。
从刘备一直让诸葛亮和刘禅呆在一起这件事上就能看出 , 从一开始刘备自知自己的年龄已大 , 而幼子还小 , 恢复汉室的理想百般挫折、遥遥无期 , 这使他必须提前做好托孤的准备 , 而在长期的患难相处当中刘备坚定地认为诸葛亮无论是能力还是人品上都是托孤的最佳人选 。 后来刘禅和诸葛亮都如刘备期望的那样 , 一个全心全意的辅佐 , 一个乖巧听话的服从 , 后人常骂扶不起的阿斗 , 但是你转念想想 , 如果阿斗按照自己的想法执政 , 将势必引起“君权”和“相权”的争锋 , 后面的蜀汉历史就没有那么美妙了 。
【爱历史】【解读】刘备“白帝托孤”玄机,粉碎厚黑学阴谋论之说,还历史一个公道。
文章图片
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区别
面对刘备承载着整个蜀汉政权和恢复汉室理想的托付和安排 , 诸葛亮又是如何反应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的艺术化描写 。
首先 , 《三国演义》将《三国志》中刘备说的“君可自取”换成了“君可自立” , 也就是说罗贯中认为“自取”就是“取代”的意思 , 抑或为了小说艺术的想象效果而将“自取”改成了“取代”的意思 。 在这样的改动下 , 小说中诸葛亮听后的反应非常符合厚黑学阴谋论的逻辑 ,
“臣我怎敢不竭股肱之力 , 尽忠贞之节 , 继之以死!”说完后叩头流血 。
而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描写是: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 , 效忠贞之节 , 继之以死!” 。
《三国志》中的描写没有假模假样的请辞拒绝 , 没有疑神疑鬼的惊魂不定 , 没有叩头流血的慌张失措 , 只是简单而沉重的哭泣与承诺 。 这是两个相知半生、患难与共的君臣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 是有着共同理想的革命同志临终诀别 。
【爱历史】【解读】刘备“白帝托孤”玄机,粉碎厚黑学阴谋论之说,还历史一个公道。
文章图片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历史学家 , 蜀汉灭亡以后他能够接触到最真实的蜀汉留下来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 陈寿在评价“白帝托孤”时说:
“举国托孤于诸葛亮 , 心神无二 。 诚君臣之至公 , 古今之盛轨 。 ”
作为东晋官修史书的作者陈寿 , 无论是从当权者利益角度 , 还是自己的政治立场上来说 , 他是最有理由对“白帝托孤”持厚黑学阴谋论态度的人 。
读过东晋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 , 在东晋时期的特殊政治统治之下 , 如果陈寿将“白帝托孤”写成了一场阴谋论 , 那对于靠着厚黑阴谋篡位建立的东晋政权的统治者来说是极大的安慰与鼓励 , 更加让统治者心安理得 , 有典可依 , 使得这个政权更加的合法化 , 当然陈寿也会飞黄腾达前途无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