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水泥的长处和缺点 海螺水泥怎么样( 二 )


在这场竞争中,海螺水泥是凭借什么竞争优势,获得远超同行的增长的?未来,这些优势是否还能继承存在?
上市早、成本低是两大竞争优势
获得了远超同行的高增长,海螺水泥有两大竞争优势:上市早、成本低 。
1997年,海螺水泥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海内第一家水泥类H股上市公司 。2002年初,海螺水泥在A股上市,又成为海内第一家A H股上市公司 。这让公司得以赶在其他同行前面,面对需求暴增的市场环境时,获得了产能扩张的资本金;它不仅给公司打开了后续从资本市场融资的便利通道,同时也是给公司增信的手段,更轻易获得廉价的银行贷款 。海螺水泥在海内水泥需求高速增长之初,就有能力通过大额的资本支出,不断新建和收购产能,从而迅速地满意市场需求 。从海螺水泥年度新建和收购产能的资本性支出,与其年度销售量对比可以看到,销量不断增长的背后,是年复一年的大额资本支出 。
海螺水泥的成本低,主要体现在两部分:一是运输成本低,二是生产成本低 。
水泥受运输时间和运费的影响很大 。一般靠公路运输,覆盖范围不超过200公里,靠铁路运输,覆盖范围不超过500公里 。然而,海螺水泥所在的芜湖市位于长江边上,它很早就敏锐地发现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成本低廉的优势,低成本供给经济发展增速最快的江浙沪地区 。
于是海螺水泥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资本优势,在目标市场范围内收购了大量的小水泥厂,然后将其改造为粉磨站,不再生产熟料,只从事将熟料磨细为水泥这一步,然后就地销售 。这就是所谓的T型战略:海螺水泥得以利用欠发达地区低廉的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形成规模化生产,然后利用长江水路低廉的运输成本,将需求增长最好的区域纳入自己的销售范围 。
海螺水泥和海内主要水泥生产商的生产成本相比,偏低 。大部分研究人员给出的理由是:这是公司早期拿下的自有矿山带来的原材料廉价优势 。但这个理由好像缺乏说服力 。恰好,天山股份因为要发行股份收购大股东中国建材旗下的水泥资产,披露了非常具体的经营资料 。比如,拟收购100%股权的中联水泥,是海螺水泥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中联水泥的石灰石95%以上自备,少量外采价格52元/吨,甚至不足石子价格(110元/吨)的一半 。拟收购99.93%股份的南方水泥,石灰石自备比例90%以上,少量采购,采购价61元/吨,也远低于当地99元/吨采购石子的价格 。另外两家,西南水泥石灰石采购价格最低,36元/吨;中材水泥最高,75元/吨 。可以确认,自有石灰石矿不是什么核心竞争优势,大部分稍具规模的水泥厂都是自备矿山 。即便是采购,石灰石矿价格也极其低廉,最近两年连续涨价后的价格,也就是每吨50元上下,并非什么稀缺资源 。根据海螺水泥2020年报数据,原材料在成本里的影响占比大约25% 。
但根据海螺水泥招股说明书披露,原材料还可以细分为石灰石、石膏、矿渣、粘土、铁粉等多种,石灰石本身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基本就是个位数(后期年报没有再披露该项明细) 。
由此推测,真正影响公司生产成本的核心因素是煤和电,其中煤炭约占生产成本的 35%-40%,电力成本占15%-20% 。但是,这两项都不是海螺水泥可以控制的 。电价大体稳定,且安徽并非电力富余省,电价上占不到什么便宜,煤价则完全受市场波动影响 。
假如自有石灰石不是低成本来源,煤和电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人工成本持续攀升(人工成本占比从2011年的10%提升至2020年的15.9%) 。除掉这些,就只能考虑成本的节约是不是来自生产线的低建设成本所带来较低的折旧和摊销了 。
从这个出发点考虑,抱着观察海螺水泥资金成本的目的,我统计了海螺水泥的有息负债(银行贷款、票据和债券)占比,结果发现一个有趣的趋势 。
海螺水泥的有息负债率在2005年达到高点,银行贷款的绝对金额在2007年达到顶点,之后就一直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2012年,海螺水泥发行了155亿元低息债券,大量归还了当时利率偏高的银行贷款,并逐步在债券到期时偿付债券,持续降低有息负债 。
截至2020年底,公司有息负债仅剩35亿元债券(将于2022年11月到期)和64亿元银行贷款 。相对于一家年营收规模超过1700亿元,资产规模超2000亿元的巨无霸企业而言,不足5%的负债率,真是保守到极致了 。或许海螺水泥治理层至少从十年前,就从战略上对水泥市场持谨慎悲观态度 。大力降杠杆的行为,追求的是假如需求大幅萎缩,自己所受冲击更小,比同行命长 。对企业的未来,更侧重考虑的是在激烈竞争中活下去,而不是跑起来 。至于最近十年的增长,可能多长有点超出治理层的预期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