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逝世17周年,她当初是因何去世的?( 二 )


张纯如后来的成功离不开爱着她的父母 。从四年级开始张纯如对写作和阅读的兴趣就逐渐显露出来,而这时她的父母正好给了她梦想起航的力量 。他们一直鼓励着张纯如的文学创作能力 。
(二)不甘示弱的女孩开始成人她自己总会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文学创作 。1985年张纯如被伊利诺伊大学录取,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学双学位 。在她的人生字典中,我发现她总是非常热爱自己的选择,热爱着自己的生活 。
出色的能力和美丽动人的面孔让她在伊利诺伊大学有众多追求者 。但是她那时候从未想过这些事情,因为有更重要的东西等待着她 。她的选择有些太多,除了主课之外,她在音乐和文学方面也付出了太多精力,这直接导致了后来她数学的挂科 。1987年5月张纯如开始实习,她在一家计算机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实习工作 。
她的天分和能力得到了肯定,也是这个时候,她毅然决然的转到了新闻系专业 。几个月的实习工作让她发现自己最热爱的还是文学,学新闻是她那时候最好的选择 。最让人佩服她的是,通过自己的坚持,她把一份荒废许久的杂志“复活”了,她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杂志 。
纯如对于文学的热爱和积极性是我赞扬和欣赏的 。母亲张盈盈在书中是这样描写她对文学的热爱:当纯如喜欢上某位诗人或作家的作品时,她就会变得特别热情投入,充满激情地向我描述那位作家的生平和作品 。有一次,她被卡尔·桑德堡的诗《迷雾》所征服了 。她告诉我,她喜欢那句“雾升起于小猫的爪子上” 。
当她背诵这首诗的时候,她会用手模仿出猫爪的样子,后背拱起,像一只猫一样走近我 。纯如喜欢猫,我能看出,她也喜欢桑德堡的这首诗 。桑德堡出生于伊利诺伊州的盖尔斯堡,纯如很想到那里凭吊一番 。
对于文学她有着极其敏感和热爱的心 。除了自己的杂志外,她还会写影评和? 。
张纯如是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她到底是怎么死的?

张纯如逝世17周年,她当初是因何去世的?

文章插图
去世原因残酷史实与骚扰报复致使张纯如精神崩溃张纯如所从事的事业在美国,在西方世界,都是一项孤独者的工作 。她接触到的是血淋淋的史实,在《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张纯如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 。
她面对的是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是一部酷刑百科全书,这些她都要具体面对,还要叙述出来:砍头、活焚、活埋、在粪池中溺淹、挖心、分尸……书成后,她又得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 。
她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这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曾经对朋友说,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由于她又开始准备写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在菲律宾受日军虐待的历史,接触到的残酷史实又一次触发她的病痛,引发了她的忧郁病症,而且张纯如还患有偏头痛,这是忧郁症的表征,巨大的病痛揪割着她,她的忧郁症不断加深 。2003年7月张纯如在为她的第四本书进行研究旅行时,曾因精神崩溃而住进医院 。张纯如的先生道格拉斯(BrettDouglas)于2004年11月9日清晨5时30分向警方报案称张纯如已失踪 。
道格拉斯对警方说,他最后一次见到妻子是在当天凌晨2时 。张纯如在给家人的遗言中说,希望他们记住她患病以前的样子:全心投入生活,献身她的事业、写作和家庭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这个曾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女子,将自己的白色轿车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然后掏出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
扩展资料1997年,张纯如女士撰写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在纽约出版,该书出版之后在纽约和西方地区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 。两年前的1995年,年仅27岁的张纯如,勇敢地选择直面那场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亲身走访调查,以泣血之笔撰写出《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尘封60年的记忆之门 。一直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张纯如,因此遭受了难以想象的威胁和压力 。
36岁那年,年轻的生命之花早早凋零 。在张纯如生前的采访录像中,她说起了撰写这本书的缘起 。“当我还是一个在中西部大学城长大的小女孩时,我的父母第一次告诉我南京大屠杀的事情 。
我的父母是科学教授,他们也总是告诉我,对他们来说,在战时的中国成长是什么样的生活 。”张纯如的祖父母在大屠杀爆发前的一个月离开了南京,她的家庭关于1937年南京的记忆激励着张纯如去揭开隐藏在悲剧背后的事实真相 。1994年12月10日,也就是南京大屠杀57周年的时候,美国加州库比蒂诺市社区服务活动中心举办了一个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图片展,这个图片展触发了张纯如的行动 。在1995年7月23日,张纯如前往南京,寻找大屠杀中的幸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