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1.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神话志怪小说)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 。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2.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3.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
4.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节日饮食:1. 粽籺:端午节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粽的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2. 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
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 。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 。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
3. 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 。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 。也有其它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 。
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 。4. 打糕: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 。
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5. 煎堆: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文章插图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 。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相关内容(通用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1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
端午节的风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曳,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赤脚,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赤双足 。捉住小鬼,挖悼其眼睛,一只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皇醒后,疟疾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 。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
挂艾叶菖蒲: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阳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
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菖蒲两年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
据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 。半娱乐性节目 。”四五千年前,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并把船建造成龙形、画上龙纹,每年端午举行竞渡 。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
- 汇集的意思
- 弓字旁的字有哪些?
- r7000和r7000p区别
- 金针菇鸡丝汤的做法
- 鸡蛋解冻后再打炒的鸡蛋更松软
- 浴缸高度是多少
- 想买个斩肉跟蔬菜的斩拌机,哪家的质量好价格还实惠?
- 杯子里面的铁丝圈圈干什么用?
- 如何利用HART手操器进行压变的校验-西安压力变送器
- 整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