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最基本的两种声腔是什么( 三 )


因为种类太多,所以在此就不一一作详细解释了 。
京剧的唱腔

京剧最基本的两种声腔是什么

文章插图
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 。
在旋律发展中,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 。

相比之下,“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 。多用于悲剧型的剧情中 。二黄降低四度是反二黄 。
前者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强弱关系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因此,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后者由于是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 。

在京剧唱腔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还吸收了一些其他地方剧种腔调,如[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娃娃调]、[汉调]等 。
京剧唱腔种类
京剧最基本的两种声腔是什么

文章插图
京剧唱腔包括主要有西皮、二黄腔且融合一些地方曲调如:高拨子、昆曲、吹调、四平调、南梆子等十几类约一百八十四个左右的板式组成,这些融合的地方曲调已成为京剧唱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京剧的资料
京剧最基本的两种声腔是什么

文章插图
网友回答 2014-11-18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
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
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 。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为图案勾眉眼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的表情 。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 。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来反映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的不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 。
京剧脸谱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 。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 。
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妾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 。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 。脸谱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可是发展到后来,脸谱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本身就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