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钗之年是指女子多少岁( 二 )


12被赋予一个周期的标志,也意味着成熟 。于是,12岁便象征着告别童年、青春来到,也预示着从此便和成熟与美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同样象征女性美的金钗这一美好的事物进入了已满12岁的女子的生活之中,“金钗之年”便由此而来 。据说,在古代,女子12岁时要在头上佩戴钗饰,家中为了庆祝女孩子告别童年,会送给女孩子一只金钗作为礼物,故称12岁为“金钗之年” 。
最早将金钗与十二并列来源于一个故事 。南北朝时,在洛阳有位女子名叫莫愁,美丽动人、才情出众,在十五岁的时候嫁给了富贵之家的公子卢郎,婚后生活条件也是优越无比,让人十分羡慕 。但莫愁并不迷恋富贵生活,依然渴求着真正的爱情,心中仍不能忘记东边邻居王姓男子 。
这个故事在南北朝流传甚广,《河中之水歌》这首有名的南朝乐府民歌便为此而作 。作者不可考,但题为梁武帝萧衍所作,其中形容莫愁富足生活的“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这一句描写则第一次将金钗与十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此后以“金钗之年”来形容女孩子12岁 。
扩展资料:另外,13-14岁指豆蔻之年 。“豆蔻年华”是指13-14岁的女孩子,谈到此称谓的起源,与唐代诗人杜牧密不可分 。杜牧旅居扬州多年,有许多红颜知己 。
当杜牧即将离开扬州时,想到陪伴在其身边的一位歌姬,便为其作诗二首以表离别之情 。其中一首名为《赠别》,诗的前两句描绘的便是女子在十三四岁时美好的姿态、轻盈的举止,宛若二月初长在梢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般,模样可爱美好 。也许是描绘得太过恰当、也许是形容得过于美好、也许是对于十三四岁那花样年华的追忆,以至于每当人们想起十三四岁的少女,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如含苞待放的花朵般袅袅而来的样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少女,加之杜牧的《赠别》一诗的广泛传诵,此后“豆蔻年华”便借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
金钗之年什么意思

古代金钗之年是指女子多少岁

文章插图
年龄代称,古人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
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
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