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二 )


文章插图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 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 仅供参考 ,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能正确读写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勇气、决心等词语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借助相应的网络素材 ,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 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 , 战胜了困难;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
4.指导学生学习并运用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方法 , 读懂课文的意思 。
【教学重点】理解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 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 初步了解事情的经过 。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部分生词的意思 。
二.精读课文 , 分层感悟
1.激发兴趣 , 借助地图 , 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及主要的风景点 。

2.提问:天都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呢?(运用课件 ,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 抓住重点词语云彩笔陡天上挂等 , 感受天都峰的险峻峭拔 , 高不可攀;读好文中的问句我爬得上去吗?和感叹句真叫人发颤! , 体会我的畏难情绪 。)
3.质疑:这么高的山峰 , 我和老爷爷是怎么爬上去呢?
4.分组开展自主合作学习:⑴每个组员都要充分地朗读 , 积极地思考 , 抓住我和老爷爷的三次对话体会他们是怎么互相鼓励 , 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⑵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
⑶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后 , 由小组长综合、总结 , 准备在班内交流 。
5.交流汇报:⑴第一次对话 , 看似简单 , 却表现出说话人的复杂心情 。联系具体语言环境 , 可从也字上体会到一老一小都从对方身上受到鼓舞 , 以至于最后决定咱们一起爬吧!朗读时 , 要强调重点词一起也 , 读出彼此称赞的语气 。⑵第六节中的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体现了他们登山的艰难和面对困难 , 勇往直前的精神 。
他们之所以激动 , 不仅仅是登上了天都峰 , 更重要的是从对方身上汲取了力量 , 克服了困难 。要指点或启发学生注意老爷爷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 , 突出重点词 , 读出兴奋的心情 。学生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 , 从老爷爷角度想象他爬天都峰的情景 , 体会终于登上山顶后的喜悦 。⑶第三次对话中 , 居然一词饱含深意 , 突出了相互鼓励中蕴含的巨大力量 。
可以想象他们在登山中是怎么用对方的言行为自己打气的 。
5.总结全文 , 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 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
三.内化、积累、运用
1.分角色朗读课文 , 体会文章在对话上的特色 。
2.学习文中对话的写法 , 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你熟悉的人之间的对话 。
四年级语文下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A.讲读全文 , 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 , 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B.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A、谈话导入 , 交流资料 。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 。海拔1840米 , 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 , 坡度在70度之上 , 最险处近乎于90度 。
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 , 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 。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 , 增设了铁索 。解放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 。
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 , 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 , 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B、围绕课题 , 质疑 。a.谁爬天都峰?b.怎样爬天都峰?c.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d.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C、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