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笔礼仪式的意义3在古代,儿童一般四至七岁便要入私塾读书,无论出身贵贱,若要开蒙入学,一定要行“入学礼”,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 。
在周诸侯学校的前面,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子,名泮(音读盼)水,所以学校也称为“泮宫” 。后来也称入学为入泮或游泮 。
古代的学童入学要行大礼,都需进行入学仪式 。《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
第一步:正衣冠 。
《礼记》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衣冠”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所以要“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
第二步:拜先师 。
学生们在先生的带领下,跨过泮池上的泮桥,先祭拜圣人先师孔子的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 。然后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 。以教育学生尊师重教 。
拜先生时,学生还要向先生赠送“六礼束修”,六礼即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干瘦肉条,用来表达弟子的心意 。
第三步:学生间互相鞠躬,表示以后要互帮互爱 。
然后学生们还要“净手” 。将手放到水盆里,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 。表示净手净心,去除杂念,希望以后学习时心无旁骛 。
入学礼完成以后,还要由先生进行“开笔礼”,主要有:朱砂开智、击鼓明志、描红开笔 。
一、朱砂开智 。
由先生手持毛笔,蘸朱砂在学生的眉心处,点上一颗像“痣”一样的红点 。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儿童开启智慧,从此以后目明心明 。
二、击鼓明志 。
“击鼓明志”就是通过击鼓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击鼓的声音越响,声音传得越远,就说明你的志向就越远大 。其目的在于希望孩子以后茅塞顿开、创业建功 。
三、描红开笔 。
最后先生教学生执笔,然后在纸上写下一个“人”字,由学生临摹,表明这一天你开始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 。
入学礼和开笔礼完成以后,学生们就开启求学之路了!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现在也有很多学校在提倡对儿童进行这些古代礼仪,其中这开笔礼还是有其特殊的意义 。
这些礼仪,既可增强孩子们的仪式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尊敬教师,从而对学习也产生一种敬畏人心 。
开笔礼的意义 开笔礼的意义
开笔礼的意义,开笔,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 。在开学季的时候一些学习会将新生开学仪式与开笔礼的传统元素结合 。下面是开笔礼的意义 。
开笔礼的意义1开笔礼,是古代读书人人生四大礼之一,俗称破蒙 。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 。这种仪式便是开笔礼 。
意义
开笔礼上,启蒙老师十分注目 。能书会画、古文底子很厚,开笔礼整体气氛相协调,统一穿汉服出场,表现出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尊重 。举办这个活动就是为学书法“造势”,希望通过用朱砂“开智”这种新颖的仪式,吸引他们学毛笔字,将传统书法文化发扬光大 。
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孩子们吃洋快餐、穿洋装、学外语、打电脑,多数“电脑新人类”连手写钢笔字也七歪八扭,更别提费事去练毛笔字了,而对其他优秀文化传统也往往嗤之以鼻 。“开笔礼”重现广州,正是努力矫正这种不良倾向的开始 。一个隆重的仪式,将使孩子把上学求知看成一个神圣的使命,增强学习兴趣 。今时今日,尽管不再读四书五经,不再考科举当秀才,但传统文化的熏陶仍应从娃娃抓起 。
进入21世纪,一些学校逐渐恢复了开学前的开笔礼仪式,让小学生亲身体验古代“开笔礼”,使准备进入人生求学阶段的孩子,在似懂非懂中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进行接触 。
主要特点
1、古今结合,有时代特点
在参加开笔礼的服装方面,学宫取“开笔”有关寓意,订做小博士服,而不是照搬古代秀才所穿的服装,更贴近现实生活 。
2、启蒙教育通俗易懂
启蒙老师在做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的教育时,不是诵读古文,而是说得比较通俗易懂,迎合孩子的需要 。
3、书法育人
开笔礼上,书法老师手握毛笔,饱蘸浓墨,在挂起的宣纸上一撇一捺写下一个“人”字 。“人”是一个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汉字,寓意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是最为重要的 。
- 腊八蒜的瓶子一定要装满吗
- 32水管属于几分管
- 防火门甲级和乙级的区别
- 限位开关的简介
- 32开是指a几
- 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古称长安的是指我国哪个城市
- 大抵若是,不能殚记.的意思?
- 害怕受伤,巨蟹女为什么对喜欢的人冷漠呢?
- 塑料大米是真的吗 怎么辨别
- 麻辣变形计里的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