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波仪12通道与24位通道有什么区别( 四 )


水平叠加次数大部分为6次,部分用3次 。
3.地震高密度映像法高密度映像技术采用单次激发、单次接收等偏移距信号采集,其工作模式与水域中声纳法类似,故又称为陆地声纳法 。采集的信号经幅度压缩、彩色调制,以彩色映像的方式显示 。
高密度映像法的偏移距用2m,点距1m 。2.1.
2.?野外数据采集设备地震勘探采用北京水电物探研究所的SWS—1A型多功能面波仪与瑞典ABEM公司MARK6轻便多道地震仪 。接收检波器用38HZ高灵敏数字检波器配CDP轻便覆盖电缆 。
根据探测目的层的深度,以及测区施工条件,分别采用锤击与炸药爆破两种震源 。锤击震源锤重24磅,锤垫厚20mm 。为增加有效信号,压制随机干扰,采用垂直叠加,叠加次数一般为5次 。炸药震源一般在炮孔中激发,孔深1~2m,药量100~200g 。
2.1.
3.?资料数据处理CDP剖面资料的数据处理采用CSP.3.3地震数据处理系统 。针对本区地形坡度大且起伏剧烈的特点,在叠前和叠后均作了地形校正 。处理内容还包括增益控制、噪音和干扰波切除、滤波、速度分析、动校正与水平叠加等,最终输出含有地形线的CDP水平迭加双程反射波时间剖面图,成果地质解释图是在AutoCAD14.0下完成的 。处理流程如图
1.?

1.?浅层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图2.
2.?面波勘探采用瞬态面波瑞雷波勘探 。在地表用震源竖向激震时,一般会产生直达纵波、折射纵波、反射纵波和瑞雷波以及各种转换波 。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所有这些波中,瑞雷波的能量最强,约占67% 。瑞雷波是一种沿地表传播的表面波,其传播的波阵面为一个圆柱体,传播的深度约为一个波长 。
利用瑞雷波的频散特性,即不同波长的瑞雷波传播特征反映不同深度地质体的特征,进行地质介质结构的探测 。2.2.
1.?仪器设备面波勘探采用北京水电物探研究所的SWS—1A型多功能面波仪,接收检波器采用4Hz低频检波器,面波剖面采用12道排列,道距1m,点距5m,偏移距分别为0m、5m、10m、15m和20m 。2.2.
2.?资料处理面波剖面采用 FKSWSA面波处理系统,通过多道三维傅里叶变换,在时间—空间T—X域和频率—波数F—K域内进行速度和波数波长滤波,消除非面波信号,有效地提取面波信息,绘制面波频散曲线,进行面波资料的反演解释 。
FKSWSA面波处理系统的特点是可以进行拟合处理,即设定的地层结构参数与计算的地层参数,通过相关系数判断,确定最佳地层结构反演结果 。2.
3.?地震层析成像CT地震层析成像和其他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像技术类似,是一种边界投影反演方法 。从地震波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出发,地震层析可分为射线层析和波动方程层析两类 。
它们分别测定地震波的走时、振幅、相位、周期等信息变化,反演地质介质三维速度结构或衰减特性,并以图像表示其结果 。地震 CT数据采集采用井间与井地结合的方式 。井地方式是在两孔之间沿地面上激发弹性波,孔中接收;井间方式是在一孔内激发,另一孔内接收 。接收点距2m和1m,炮距2m或视井中条件确定,构成上下交叉的观测系统,以保证射线覆盖测试区域,提高成像精度 。
2.3.
1.?仪器SWS—1A多功能面波仪或 MARK6轻便多道地震仪 。接收采用串联式气囊检波器与井壁耦合 。采用爆炸震源,电雷管激发 。
2.3.
2.?数据处理数据处理采用CST for Windows地震层析成像系统 。每个成像区域均按2m×2m单元剖分,每个单元块上的射线节点密度为10个×10个 。成果以波速等值线色谱图展示,图像输出是通过Winsurf6.04实现的 。处理流程如图
2.?

2.?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处理流程2.
4.?EH—4电导率成像EH—4电导率成像方法属部分可控源与天然场相结合的一种大地电磁测试法 。不同于直流电法,它不是通过延长电缆和加大极距来增加勘探深度,而是在测点上,通过其变频获得深度信息 。EH—4在奉节县宝塔坪三万塘地面塌陷坑调查中,在坑底布置了一条南北向剖面,点距5m,电偶极距15m,与剖面方向一致 。
在塌陷坑南侧地表布置了一条剖面,点距5m,电偶极距10m 。2.4.
1.?仪器设备EH—4电导率成像系统是由美国 GEOMETRLCS? 。
反射波法用于基桩的动力测试反射波法用于基桩的动力测试,就是通过对桩顶施加激振能量,以引起桩身及周围土体的微幅振动,同时用仪表量测、记录桩顶的振动速度和加速度,再利用波动理论对记录结果加以分析,从而达到检验桩基施工质量、判断桩身完整性、预估基桩承载力等目的 。此反射波法具有快速、简便、经济、实用等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