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包饺子的习俗由来( 三 )


二是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
三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
四是饺子本身就好吃,民间有“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的俗话 。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 。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 。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 。象征三阳开泰 。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 。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 。象征三阳开泰 。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由来饺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自从问世就深受人们喜爱,民间素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吃饺子源于古代习俗和民间传说 。
一、古代习俗
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
二、民间传说
东汉年间,恰逢严寒,很多穷苦百姓的耳朵被冻烂,名医张仲景见此不忍,便就地架起大锅,熬制了一种“祛寒娇耳汤”向穷人施药治伤 。“祛寒娇耳汤”的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熬,熬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食用 。“娇耳”治好了冻耳 。后来人们为了感激张仲景施药的善举,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吃,并把这种食物称为饺子 。
春节包饺子的由来来自于张仲景,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
饺子一词始于宋代,那时候饺子不叫饺子,而是叫做“角儿”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