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名字来历( 二 )


19世纪末,“北山”“拉旗山”“燕台山”“烟台山”混称 。1905年,烟台山建起灯塔,命名为“烟台山灯塔” 。此后,其他名称逐渐消失 。到20世纪30 年代,统称为烟台山,成了烟台市后来的标志 。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芝罘岛、商埠区(东至今广东街,西至今海防营,南至所城,北达海岸)改为原福山县所辖的芝罘区、烟台区 。这是首次以烟台山命名的行政区 。1913年,烟台区改为原福山县烟台特别区,亦称烟台警察特别区 。1934年春,山东省政府建山东烟台特别行政区,直属山东省政府管辖 。1945年8月24日,烟台第一次解放,成立烟台市人民政府 。烟台市名由来的历程,可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
烟台在古代每朝每代叫什么名字?1、西周时期——东莱
距今约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这座长满莱草的山脚下曾经有一个红红火火的诸侯国——莱国 。自莱子国以东称东莱,以西称西莱,东莱以此得名 。东莱是山东龙口市的古称 。现也作为烟台市的古称,或作为地理名词泛指烟台地区 。
2、春秋战国——罘
烟台的芝罘区,春秋战国时称之罘 。春秋战国时,齐国曾修八主庙,其中的阳主庙就修在芝罘岛上 。到后来,秦始皇和汉武帝东巡,都到这岛上来举行过祭祀的仪式 。
3、唐——登州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首次设立登州 。
4、明——烟台
公元1398年 (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明政府在此设奇山守御 所,这是烟台最早的城市雏形;在北山筑烽火台,又称“狼 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 。
5、清——烟台
公元1858年(清咸丰八年),清 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为通商口岸,1861年改为烟台 。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 设立领事馆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 省辖烟台市,1958年设立烟台专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 。
扩展资料:
烟台是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节点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骨干城市、 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国海滨城市,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建设港口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 。
在中国,地处胶东半岛的烟台和威海,由于冬季降雪量远高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其他地区,因而有“雪窝”之称 。烟台和威海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相对于内陆,地处沿海的烟威地区是名副其实的“雪窝”,这个称号的得来,与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
烟台威海地区的降雪在冬天冷空气的影响下,常常具有持续性、高强度的特点,所谓的持续性就是一般下雪会持续数天,多者达数周之久,下雪在烟台并不是奇闻,下大雪、暴雪也不是奇闻 。
烟台威海地区的降雪在冬季呈现出两头多、中减少的特点,即初冬和初春降雪较多、较大,原因为:初冬时由于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较大,容易形成降雪 。在元旦春节期间由于天气最冷,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最小,不易形成降雪;在春末时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拉大,冷空气影响下,也容易形成降雪 。
降雪量大也是烟威地区的降雪特点,在多雪的烟台生活过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烟台,冬天只要刮北风,有一片云彩就能下雪 。常常见到的奇观是“太阳雪”,一边的天空中有太阳,但并不影响雪花纷纷落下 。因此当地人称这种雪为“太阳雪”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芝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州
参考资料来源:烟台市人民政府—— 首页> 走进烟台> 烟台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烟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雪窝
为什么烟台被称为山东雪窝,这个称号因何而来?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包含四个区、一个县、七个县级市,总管辖面积13746.88平方公里,截止2017年总人口708.94万人 。是一座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而且人家靠着的还是两个海,北面是渤海,南面是黄海 。也正式烟台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他的降雪量异常的多,所以人送外号雪窝 。
烟台这座城市,虽然名气很响,但是这个名字历史并不久,烟台地区在历史上长期叫莱州和登州,烟台在春秋时期,属于东莱国,所以在唐朝之前,这里的地名都和莱有关,到了唐朝时期,烟台地区又多了一个登州,从此一直到明清时期,烟台地区都属于莱州府和登州府管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