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目王右军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求目的意思和游云的意思( 二 )


我们先来看一下二书的成书年代,以便弄清二者诞生的先后 。游国恩等编撰的《中国文学史》中说:“《世说》的编撰人刘义庆(403年 — 444年),是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 。”其成书的确年虽已不可考,可《晋书》乃是唐初房玄龄(578年 — 648年)等人编修,二者前后相差二百年左右 。
况且《晋书》多有根据《世说》而论述 。据李修生,赵义山二先生的《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世说》与《语林》……等书都以汉魏以来,尤其是东晋时期的实名人物——亦即“名士”的逸闻佚事为记述内容 。这一特点使得志人志怪小说与历史著述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 。前者常被后代文学史家作为素材而纳入断代史或通史的整体框架中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世说》等志人志怪小说都属于历史叙事文的范畴,或者称为“准历史” 。刘师培先生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一书中之《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中说得更是直白,他说:“《晋书》、《南、北史》多采自《世说》,固非后世史官之以意为之 。”由是观之,相信《晋书》中关于王氏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说法是源于《世说·容止》中的“飘如浮云,矫若惊龙”,“飘如”句原本是形容王氏的仪表风度的,已是无疑 。其实,类似形容人仪表风度的句子,早在曹植的《洛神赋》中即出现过 。
曹植在描写洛神的绰约风姿时,写道:“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是谓洛神身姿若惊鸿般轻快敏捷,又如游龙般婉转 。这句精彩的描述,使之成为后世历代流传不衰的名句,笔者认为“飘如”句,很可能即是由此衍化来的 。那么,“飘如”句究竟道出了王羲之怎样的神采呢!又和书法有怎样的联系呢?从字面上讲当是其神采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健 。
“飘若浮云”应是一种外在的形态,洒脱、旷达、超凡脱俗,一副仙风道骨;衣袂飘飘,神采飞扬,有临风飘举之态,富逐月凌云之姿 。在我的潜意识里,王氏的影像与李白是一致的,只是李白更多了一副“举杯邀明月”的率真与道趣 。李白“一日须倾三百杯”的纵酒畅达和“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明月情结,为王氏所不及 。
“矫若惊龙”,应是一种内化的神质 。正如书法中的“气”、“韵”、“势”、“力”等 。我们推究,当是王氏“素无庙堂志”的不卑不亢,不随波逐流,信仰坚定,思想充实,自信自强,骨子里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神质 。
联系今天,我们见到的陌生人,以对其第一印象的穿着打扮,举止言谈的目测推想他的性格、气质如出一辙 。至于后来为什么被引作对王氏书法的评语,我想很是顺理成章的,二者表面上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们仔细推究,二者有内在的一致性 。所谓“字如其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人写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字,很合常理 。这种用评人的话语,转而用以评书、评画、评文,或由评书、评画、评文转而评人的现象,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屡见不鲜的 。
自古便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 。如文论、画论中的“风骨” 。王运熙先生在《中国古代文论管窥》中说:我们现在提起“风骨”多以文论用语称之,精要刚健的语言好像人的骨骼,故谓之“骨”,绮丽华美的语言则像人的血肉,故谓之“风” 。
然而,“风骨”这一概念,原来却是用以品评人物的风度、神气、形貌 。行文至此,我想顺便说一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宽泛地讲,恐亦为“风骨”之论,前者为“风”,后者为“骨” 。理由之一是王羲之的形清峻爽,风度脱俗 。《世说·赏誉》注引《文章志》说:“王羲之高爽有风气 。
”又引《晋帝安纪》说:“王羲之风骨清举 。”这说得何其清楚,让人自然而然地要联系“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第二,王羲之在当时的“骨气”是天下第一的 。
《世说·品藻》载:“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韵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众人之美 。”又,《世说·赏誉》:大将军(指王敦,羲之是敦从父兄子)语右军:“汝是我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 。”阮主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