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意思( 三 )


第二个认识是什么?孔子对于知礼不知礼 , 心里明白得很 。但别人问到自己国家的国君时 , 他绝不会批评自己国君的不对 。所以当然要说鲁昭公知礼 , 绝不能说不知礼 。你们外国人讲他不对是你们的自由 。而且既然你们外国人懂了 , 何必再问我?你问我 , 我当然这样答的 。所以这也是孔子的高明 , 同时也是外交上的礼貌 。
跟着又说到孔子生活的情趣 , 也就是“游于艺”涵义的发挥:
生活的艺术
子与人歌而善 , 必使反之 , 而后和之 。
孔子是很喜欢音乐的 。音乐和诗歌 , 用现代话来说 , 即是艺术与文学的糅合 。过去的知识分子 , 对艺术与文学这方面的修养非常重视 。自汉唐以后 , 路线渐狭 , 由乐府而变成了诗词 。人生如果没有一点文学修养的境界 , 是很痛苦的 。尤其是从事社会工作、政治工作的人 , 精神上相当寂寞 。后世的人 , 没有这种修养 , 多半走上宗教的路子 。但纯粹的宗教 , 那种拘束也令人不好受的 。所以只有文学、艺术与音乐的境界比较适合 。但音乐的领域 , 对于到了晚年的人 , 声乐和吹奏的乐器就不合用了 , 只有用手来演奏的乐器 , 像弹琴、鼓瑟才适合 。因此 , 后来在中国演变而成的诗词 , 它有音乐的意境 , 而又不需要引吭高歌 , 可以低吟漫哦 , 浸沉于音乐的意境 , 陶醉于文学的天地 。最近发现许多年纪大的朋友退休了 , 儿子也长大飞出去了 , 自己没事做 , 一天到晚无所适从 , 打牌又凑不起人 。所以我常劝人还是走中国文化的旧路子 , 从事于文学与艺术的修养 , 会有安顿处 。几千年来 , 垂暮的读书人 , 一天到晚忙不完 , 因为学养是永无止境的 。像写毛笔字 , 这个毛笔字写下来 , 一辈子都毕不了业 , 一定要说谁写好了很难评断 。而且有些人写好了 , 不一定能成为书法家 , 只能说他会写字 , 写得好 , 但对书法——写字的方法不一定懂 。有些人的字写得并不好 , 可是拿起他的字一看 , 就知道学过书法的 。诗词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几千年来的老人 , 写写毛笔字、作作诗、填填词 , 好像一辈子都忙不完 。而且在他们的心理上 , 还有一个希望在支持他们这样做 , 他们还希望自己写的字、作的诗词永远流传下来 。一个人尽管活到八十九十岁 , 但年龄终归有极限的 , 他们觉得自己写的字 , 作的诗词能流传下来 , 因而使自己的名声流传后世 , 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 是永久性的 。因此他们的人生 , 活得非常快乐 , 始终满怀着希望进取之心 。以我自己来说 , 也差不多进到晚年的境界 , 可是我发现中年以上 , 四、五十岁的朋友们 , 有许多心情都很落寞 , 原因就是精神修养上有所缺乏 。
孔子深懂这个道理 , 因此非常注重诗与乐的教化 , 但他不是一个音乐家 , 也不善于唱歌 , 他订了《乐经》 , 但失传了 。现在这一节书是描写孔子听到别人歌唱得好 , 他一定要求对方再唱一次 。当他学会了 , “而后和之” , 和之就是照他的歌 , 依他的音乐曲调 , 另外再作一首 , 这便是和 。说到和 , 我们常常会在诗题上看到:“和某某先生诗”或“步某某先生韵 , 这类题目 , “步”与“和”的差别:“和”就是照原来的曲调和内容再作一篇 。(我们听今天的歌 , 调子都还可以 , 但内容却不行 。由此就看到了我们文化衰落的一面 , 那就是文学的修养太差 , 没有深度;现在报上的文章 , 也是如此 , 不像古文寿命长 。过去的文章 , 读过后 , 文章的句子还留在脑子里 , 还不喜欢把句子中的字轻易更动 。因为古文中的句子多方面都可以通 , 可以作多方面的看法 , 值得玩味、咀嚼 。现在的白话文就没有这种境界 , 所以现在的诗歌内容 , 也和白话文的情形一样 。)而“步”又不同了 , 意思是前面有人在走 , 我们一步一步都跟前面的脚步走 。就是只照他的声调 , 而内容并不一定要跟着原歌的内容意思 , 这就叫步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