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步床的历史介绍( 三 )


“床”史,见证了时代变迁和还有怎样的变化?在西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床,安身之坐者 。”床显然在当时是个坐具,而东汉末年刘熙所著的《释名》中,又指出“人所坐卧曰‘床’ 。
”床在此时又成了坐、卧两用的家具 。床的变化,说明了时代的变迁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上图_ 胡床胡床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开始,中原地区和中亚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文化和物质的交流 。胡床由胡人传入中原,这种双腿交叉,上绷粗布或麻绳的小型坐具,满足了人们垂足而坐的需要,可以折叠,方便实用,受到了民间的欢迎 。胡床的出现,给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李白的《静夜思》很有名,“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地故乡 。”诗中的床,指的就是胡床 。
杜甫的《树间》:“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 。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 。”同样有胡床的影子 。
胡床经过民间的再加工,演变为古代常见的交椅 。先秦时期,古人习惯席地而坐,在生活方式上以跽坐跪坐或盘膝坐为主 。当时,如几、案、箱、柜等家具,偏重矮小,注重漆饰 。
丝绸之路开通后,汉胡有了深入的交流,以胡床为代表垂足家具,开始进入汉人的生活 。镶嵌、髹漆、贴金等工艺,成为家具装饰的主流 。上图_ 东汉 讲学画像砖里的“坐姿”榻床同样有了新的变化 。榻,《释名》中解释:“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 。
”榻的特点在于狭长、低矮 。汉末至魏晋时期,正值古人生活习惯改变之际 。家里条件不好的百姓,依然席地而坐 。经济富裕的人家,则以坐榻为荣 。
东汉名臣陈蕃,性情耿直,为政严峻,与窦武、刘淑并称“三君” 。他平时喜欢结交有气节的人,为此,他专设一榻用来招待这些朋友 。平时挂在墙上,一旦这些朋友来访,他就取榻共坐,谈笑风生,于是便有了“下榻”一词 。现在,下榻的意思就是指在某处寄宿 。
榻的用途各异,对外可以招待宾客,对内供家眷小憩 。榻的摆放也十分随意,客厅、书斋、亭轩,甚至郊外,都能符合主人心意,因此,在《历代帝王图》、《韩熙载夜宴图》、《重屏会棋图》、《女孝经图》等唐宋绘画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榻 。上图_ 《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景遂,景 逿,景过坐在榻上会棋情景在古画中,榻通常和几组合搭配 。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认为:“云林清秘高梧古室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 。真令神骨俱冷,故韵士所居入门,便有一种高雅绝俗之趣 。”由此可见,榻已经脱离一般家具的范畴,成为一种生活情趣 。
“展经史、阅书画、陈鼎彝、罗肴核、施枕簟,何施不可”,榻与文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赏画做诗、倚坐抚琴、闻香睡卧、清静对弈,榻成为文人优雅情怀的载体,动静皆宜,恰如其分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剑指南唐,后主李煜遣使质问,太祖回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此处的榻是皇权和国家的象征,可见榻的重要和普及 。上图_ 《韩熙载夜宴图》画中的罗汉床罗汉床除了榻,罗汉床也是床的一个分支 。与榻类似,罗汉床同样是坐卧两用,招待宾客之用 。
不同的是,罗汉床一面向前,三面有围,显得庄重大气 。在《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和状元郎粲饶有兴致地坐在罗汉床上,听教坊副使李佳明的妹妹弹奏琵琶 。榻和罗汉床反映了古代待客之道 。
先秦时期流行席地而坐,因此房间没有分设客厅,主人的睡卧之处,自然而然成了待客之所 。随着垂足坐的兴起,古人的房屋出现了客厅,因此,待客礼仪也有了尊卑、内外、亲疏之分,床成为最高等级的礼遇,榻和罗汉床次之,座椅最末 。即便是座椅,也有左尊右卑的区别 。上图_ 清朝的紫檀独板围子罗汉床《晋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太尉郗鉴来到琅琊王氏,看到敞开衣襟的王羲之正在罗汉床上吃东西,被郗鉴选为女婿,“东床快婿”的典故不胫而走 。
清末,罗汉床变短加宽,足以横躺一个人,以此方便主人吸食鸦片 。“鸦片床”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苦难记忆 。与榻和罗汉床坐卧两用不同,架子床是专门的卧具 。
顾名思义,架子床有四柱、六柱、八柱之分,中设围栏,上有架顶,采用榫卯结构,结构精巧,牢固耐用 。床架大多以木雕枝法,装饰民间传说、吉祥纹饰、山河花鸟,蕴含平安、和谐、多子、富贵的寓意 。上 。
求教~关于中国古床据明代董斯张辑《广博物志》记载,床为神农氏发明 。中国古典家具中的床有四种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