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筷子的起源和来历( 二 )


商周时期
殷商时期,筷子刚刚出现,使用的频率不高,范围亦不大 。
据《韩非子》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
这则寓言故事是说:箕子通过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一事,见微知著,就判定商纣必亡 。
这虽然是在反映商纣王的奢靡,但是也为考证筷子的起源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材料,足以证实,商纣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 。
【中国筷子的起源和来历】秦朝时期
秦时,筷子也叫“梜” 。《礼记》中记载:饭黍毋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 。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说,吃米饭的时候不用筷子,要使用勺子,热汤中如果有菜的话,就要
使用筷子夹菜,没有菜就不需要使用筷子 。
由此可见,秦朝时期对筷子的使用已经划定了明确的范围 。
汉朝时期
西汉建立后,四海升平,筷子作为饮食的器具,使用逐渐广泛 。
《史记》记载:“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 。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 。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 。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 。上起,条侯因趋出 。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少!’”
这则故事讲的是,汉景帝宴请周亚夫,故意不给他摆放筷子,以此考验周亚夫的品性 。
可见在当时,筷子已经成为了吃饭的必备器具,除此之外,张良借箸代筹的故事也反映了西汉时期,筷子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国力昌盛,筷子也随着盛世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制造筷子的材料上,开始出现银质、金质,玉制和犀角制的筷子,上层阶级对这些金银筷子尤为喜爱,因为这可以从细微之处体现贵族和平民的差距 。
杜甫《野人送朱樱》有一句这样说:金盘玉筋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这里的玉筋指的就是筷子,唐朝时漆艺发达,于是便出现了漆筷,《本草拾遗》载:咽喉痹塞,取漆箸烧烟,发咳即破 。可见,筷子除了吃饭,还被赋予了其他用途 。
五代宋辽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筷子的使用更加多样化,开始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 。
《东京梦华录》载:女家以淡水二瓶,活鱼三五个,箸一双,悉送在元酒瓶内,谓之‘回鱼箸’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宋代嫁女后需要回礼,其中就包括一双筷子 。
《太平御览》载:人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贵;五指用箸,大富贵也 。”将人使用几根手指拿筷子同命运占卜相联系 。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筷子被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
明清时期
明代,筷子的称呼由“箸”改为“筷” 。
据推测,变化的原因或许是为了避讳 。
《菽园杂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为甚 。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 。这句话是说,吴地的船夫忌讳住,遂将“箸”改为“筷”,祈祷行船飞快 。
《推篷窹语》载:亦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之间亦呼为筷子者,志其始也 。这句话是说,因为“筷”的读音比较顺畅轻快,比“箸”顺嘴吉利,因此被广泛采用 。
直到清朝,箸的称呼都没有消失,很多人在称呼上将筷箸并用,如曹雪芹的《红楼梦》 。
筷子文化博大精神,在不同时期,筷子的材质、长度、形状、色泽等均不相同,总的来说就是推陈出新,在前代的基础上,糅合当代的文化、审美,从而形成的 。
筷子的起源及来历2一、中国筷子的起源是什么
1、妲己与筷子的传说
这个传说流传于河南省焦作市的温县、博爱及其山阳区的恩村一带 。传说商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 。
有一次,妲己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 。纣王是认为由妲己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己如此 。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 。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
这个传说也与史实不符,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己创造 。
2、大禹用树枝、细竹捞食锅中滚烫的食物(流传于东北地区的筷子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