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文化特色解析( 六 )


二、拉面
1.简介
拉面 , 又叫甩面、扯面、抻面 。拉面是山西的名产 , 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 。人们寿诞生辰、聚友团圆时 , 常常要吃这种面 , 以示长寿和喜庆 。其特点是:柔软、筋韧、光滑
2.拉面——种类
【小拉条】
将和好饧到的面 , 放在案板上 , 揉匀或搓成长条 , 双手提两端稍晃 , 但不需蘸碱水 。然后撒扑 , 再搓成长条状 , 擀成片形 , 略饧后用刀横切成小手指粗 , 撒匀面扑或抹匀香油 , 逐根或几根并拉 , 拉成细条投入沸水锅内 , 煮熟即成 。此种制法不用碱 , 味道纯正 , 制法简单 , 一般为家庭所用 。

山西面食文化特色解析

文章插图
【空心拉面】
将面晃匀成长条后 , 放在案板上 , 用木筷在面条中压一深沟 , 沟中撒入少许绵白糖 , 再将口两边捏住 , 然后依照拉面方法 , 拉条下锅 。由于条中白糖融化 , 煮熟后面条中心成孔状 , 故称空心拉面 。
【夹馅拉面】
将鸡脯剔净肉筋 , 用刀背剁成肉泥 , 加蛋清、猪油、清水、味精、食盐调成稀糊状 。拉面晃匀成条后 , 放在案板上 , 用竹筷在面条中间压成深沟 , 再镶入糊状肉茸馅 , 将上端两边捏合 , 依照小拉面方法拉成长条 , 下开水锅煮熟即成 。制作空心拉面和夹馅拉面 , 需有较高技术 , 要心灵手巧 。
此面为山西传统的花样面食 。一般为高档筵席所用 。夹蹈拉面还可夹包肉松 , 称肉松拉面 。
【龙须面】
龙须面 , 顾名思义 , 条细为须 。一般要求拉至12扣(4096根) , 此时面丝极细 , 已不宜煮食 , 通常以温油炸制 , 撒白糖而食 , 俗称雪花龙须面 。在乡间 , “二月二”俗语剥龙皮 , 有将炸好的龙须面 , 配以葱丝、面酱 , 裹入春饼内而食的习俗 。
【水拉面】
面团调和比一般拉面稍硬 , 制作相同 。将面团搓成指头条 , 盘成盘旋形 , 随后泡入冷水盆内 。
锅上火加水烧开 , 然后将面揪拉成香柱条(条不离水 , 水不离条)投入锅内煮熟即成 。
特点:筋滑 , 利口 , 不糊汤锅 , 是山西花样面食之一 。
【油拉面】
将面团晃成或搓成长条后 , 用油刷抹匀芝麻油 , 旋形 , 放在一瓷盘内 。锅上火加水烧开后 , 从面条的一端开始 , 揪拉成香柱条形 , 边拉边投入锅内 , 煮熟捞出即成 。此面筋、滑、利口 , 不糊汤锅 。因该面自始至终为一根 , 又俗称一根头 。
【扁条拉面】
面团晃成长条后 , 用手压扁 , 依照拉面方法拉成扁条状 , 下入沸水锅内煮熟即成 。因面条呈扁圆形 , 俗称扁条拉面 。
三、拨鱼
拨鱼山西面食之一 , 面头尖 , 中间粗 , 呈小鱼肚形状 。口感柔软、筋滑、爽口 。
把和的很软的面放在一个带把面板上 , 一手端面板 , 一手用铁制筷子或木筷子一根一根往下拨入锅内 , 如小鱼在水里跳跃 。这种面柔软绵滑 , 易于消化 , 配上荤素浇头或打卤即可食用 。
四、刀拨面
“刀拔面”是山西一绝 。拔面用的刀是特制的 , 长约60厘米 , 两端都有柄 , 刀刃是平的 , 成直线 , 不能带“鼓肚” 。每把刀约2.5公斤左右重 。用这种刀拔出的面十分整齐 , 粗细一致 , 断面成小三棱形 , 条长半米有余 。50年代就有厨师创下每分钟拨面199刀 , 面条995根 , 面重8.8公斤的记录 。条条散离 , 不粘连 , 速度之快 , 似闪电一样 , 围观者眼花缭乱 , 无不赞扬 。
“刀拔面”制作方法是将白面和水按2:1和成面团(冬热、春夏秋冷) , 饧10分钟后 , 放在案板上 , 将面团用擀杖洒上淀粉 , 一层层叠起来 , 一般可叠六至七层 , 约5厘米厚 。将专用小案板放在沸水锅边 , 将叠好的面条放在案上 , 双手紧握刀柄 。刀身横在面片上 , 由远而近倒着下刀 , 用力一切一拔 , 直接拔入沸腾的锅里 , 煮熟后捞出 , 过温开水 , 炒食 , 浇卤 , 凉拌皆可吃着筋软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