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 二 )


⑺江月:一作“山月” 。“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 。
⑻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 。“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 。
⑼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
⑽乐:爱好 。乐名山:一作“游名山” 。益:更加 。闲:宽广的意思 。
⑾无论:不必说 。漱:漱洗 。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 。此指山中清泉 。还得:但得 。一作“且得” 。尘颜:沾满风尘的脸 。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 。
⑿谐:谐和 。宿:旧 。宿所好:素来的爱好 。“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 。
⒀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
⒁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
⒂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
⒃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
《望庐山瀑布》意思: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
《望庐山瀑布》写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 。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 。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
《望庐山瀑布》鉴赏: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
【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