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五 )


从滚滚黄沙的沙漠边塞,到秀丽清澈的江南小镇,作者把每一个地方描绘的惟妙惟肖,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中国源远流长的人为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散发着他独特的魅力 。从《道士塔》,《阳关雪》中,让我看到了黄河文明的兴衰,写出了历史的深邃苍凉 。《江南小镇》开始的那一段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桥流水的景象 。《风雨天一阁》让我看到了中国文人的艰辛 。而《三十年的重量》让我感受到了一丝温暖,感受到师生之情的美好 。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联在一起 。”我想这或许是这本书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把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功底,在他笔下,莫高窟,都江堰,藏书阁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在他笔下,那些过往的历史,就像是一幅凄美的画卷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 。”这是作者的感悟,每个人的一生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段历史,当我们走过一段路时,停下来回过头看看自己曾走过的足迹,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而我们也在这遗憾中,坎坷中寻找这人生的真谛 。
静静地合上这本书,仿佛也有了一种想要游历山水的冲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间寻觅着历史的足迹 。
文化苦旅读后感7“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 。”翻开这本书,我跟随着余秋雨的脚步蹒跚在祖国的天南海北,荒漠戈壁、小桥流水,他千里行走,风尘作伴,用有限的光阴去探索古老的回响 。
在此之前,我未曾思考过那些历经风吹雨打的古建筑存在的意义,未曾了解过那些隐藏在背后深沉厚重的历史 。懵懂无知的我只能跟随着余秋雨亦步亦趋的推开那道隔开了历史与现在的大门,在时光的长流中溯源而上,在历史风尘中探索寻找,去探索我们未曾到达的彼岸,去追寻我们已经遗忘的过去 。
这趟旅行是一场苦旅,但也是一场洗礼 。
不只是简单的旅行,也不只是对遗忘历史的感叹,旅行的意义在于对现在、对未来的思考,对文化的继承,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人与人悲欢离合也好,千里共婵娟也罢,再大丰功伟绩,再强的不世之功,终究要被历史的风沙掩盖,创造的历史终究会再变成历史,留给后人的只有记载于书籍上的文字和一座座古老的建筑 。我们所要做的是对沉埋在历史中文化的继承,是对先人的智慧与经验的汲取,传承薪火,在前人留下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
读《文化苦旅》,品百味人生 。在一场场对历史的追寻对文化的思考中,我也随着余秋雨一同,一点点抹去心中浮躁,回归灵魂的质朴与本真 。
对历史探寻的意义就在于此:返璞归真,追寻历史的过程也是对自己深一步的探索,让自己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摒弃现实纷纷扰扰的浮躁,去思考、去追寻人生的使命,回想起自己的初心 。
我的初心是什么呢?合上书卷我自问到 。作为一名中铁电气化局京沪高铁维管人,保障京沪高铁供电安全是我的使命,让人民能享受到高铁速度带来的品质生活就是我的初心 。
走一程路,品一段史 。初心不变,使命不改 。
文化苦旅读后感8因为我仰望余秋雨 。
因为《文化苦旅》我走近余秋雨 。
还记得那时青春年少,轻狂无知,在书架上瞥见了他的名字与作品,那书架是那样高啊,我不屑地走过了,没有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许多许多的敬畏 。那让我不敢顾盼的高度渐成了心中最神秘的暗泉,也许正是这份感觉拉着我走近了他 。
他有许多头衔和称号,许多鲜花和掌声,但在我心中,他只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旅人 。
历史与现实隔着一段距离,正是这段距离把祖国山山水水中沉淀的文化层层剥离,于是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有谁在览尽名山大川后找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内涵了呢?
然而,终于有一个人肯在旅游的时候背起沉甸甸的文化,将沉埋于山水间的历史,执着成一程苦苦的旅行 。他在山水之间捕捉文化的气息,在文化中探索人格的美丽,于是山水活了,历史活了:西湖水里亭亭走出了苏小小与白娘子,都江堰边默默伫立着李冰,天心阁的风雨飘摇着历经劫难的书香,莫高窟的绚丽蒸腾着千年不枯的生命,《广陵散》的余音来自历史深处,勾魂摄魄、浩淼的洞庭湖神秘而广大……几千年的沉淀重新在人们心中摇曳生姿起来 。
读余秋雨,就像顺着涓涓溪流寻找文化的归宿,追溯文化的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