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花如笺是什么意思( 三 )


初遇此诗,便在《藏》中 。于一片枯坐中惊艳 。
一个不为繁文缛节所束的范容,一个遗世孤立的白衣男子,一柄长萧,悠然独坐,缘于对李贽的偏爱与敬重,于落落清欢中,脱口吟出一个寂寞又飘逸的句子:“有客开青眼,无人看落花 。”此为李贽为世俗所不容之感慨,而范容此时,大约乱世藏书艰难之喟叹吧,且又应对了此时此景,一干人等都去忙着迎亲去了,这满庭的落花自去,竟无人赏惜 。他的心中充满了郁郁不得之情绪——藏书已藏,焚书难觅 。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暮春的暖风缓缓吹送,微醺这满眼的绿,夜晚,沁凉的月光,照着白沙,一片静谧清幽 。婉约细腻的歌吟之声飘来来,如此切合时机,如此熨帖心怀 。人未至而声先闻,品不知而趣相投,这是怎样一个清雅脱俗之女子,怎样一个襟怀坦荡之新嫁娘啊 。
一袭红衣缓缓行至眼前,如花女子,诗意心怀 。对此,范容是惊喜的,也是惊艳的 。一个为结书缘而苦读十年的女子,一个为登书楼而自嫁范门的女子,而此时,新郎远在千里,作为新娘,只能独自完成大礼 。这些,她都不在意 。她之在意的是满楼的书啊,是范门的执着坚守 。
“客久翻疑梦,”客居久了,反而总以为是做梦,又或者,会彻夜难眠,梦绕魂牵 。范容于惊喜之余,吟续下来,我想,此句由范容吟出,也有一定的意思在里面,可能他在给这个满心欢喜的新嫁娘一个提醒,嫁入范门,意味着苦寂清贫,就像客居他乡一样,毕竟,新郎长年在外,不知归期,范门为藏经书,已然财资耗尽,迎娶也是为嫁妆 。范容是诚实的,也是善良的,其实,此句也有一定的试探性,他想看看这位闻名已久的才女嫂嫂,究竟有何等的精神境界 。
“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腹有诗书气自华 。果然,花如笺有才女之品格,也有才女之情趣 。有志趣相投之朋友,相聚甚欢,那么,就会忘记了思乡之烦恼了 。而此刻,范门于一片喜庆中微显寥落,眼前玉一般的男子,寂然独坐,竟然忘掉整理凌乱的琴书、满地的落花,她的心里,亦有相同的叹怜之意啊 。
“独坐送残霞 。”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时如此之美,如此诗情画意 。暮春 。落花,残霞 。
再也没有比这样的遇更美丽的了 。若干年后,他们同时忆起这一段美好的瞬间,彼时,已沧海桑田 。
《藏书之家》里有不少的好段子,除了那段最出名的“三跪求书”外,尚有侍书夫人病危时范容的一段“你二八年华嫁范门”,以及范容舍书一场中,一阵粉色烟雾过后和花如笺的对唱 。可谓词曲俱佳者颇众 。群芳团簇中,第一场中那首《独坐》诚然亦是曲调极为动听,然而却算不得醒目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了 。
况乎《独坐》一诗,笔者亦曾试释之,虽则有《藏》先入为主,固以为此诗妙甚,乃至翻遍李贽《焚书》,未见有文墨过之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独坐》放在《藏》的第一场,于情于境都甚不相符 。李贽诗意是阐述卜居时的孤独寂寥,是远离家乡、鲜少亲友的落寞;是经历了世态炎凉,宏论妙言足以警世而不为世所容,有一种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的叹息 。
这些特征在第一场的范容身上都没有体现 。彼时的范容,还没有经历兄长去世、世道艰难家境破落、不惜膝下黄金而三跪求书、侍书夫人的病危、以及如笺牺牲自己而保全书楼 。范容是在这些刺激下慢慢成熟起来的,直到最后他的思想境界或方可与李贽颉颃 。而第一场中的范容,还只是一个不解世事的单纯的少年,一切琐事有姨娘料理,他自己品箫敲韵,沉浸在方册之中而不问人间世事,是其所谓“世界何窄,方册何宽,生死无界,魂游梦牵”也 。他是脱离现实的 。而他的生活方式和高人雅士的气质,尤其像是再纯粹不过的芸芸文人,而非离经叛道、遣妻离家而跣足为僧的李贽 。
若说把《独坐》安插在此处硬要找出什么道理来,只能解释为它是李贽写的诗中佼佼之作,置之可强化主题,加重出范容对李贽熟悉之甚,从而体现李贽思想对他的巨大影响(实则在范容的行为上实在看不出什么李贽典型的特性),故而令其歌之 。
而就是这样一首考虑不周、颇为草草的曲子,却是整部《藏》、乃至茅茅的所有戏中,我极为难忘的唱段 。它和《寒情》中的“一步低唤哥哥亲”的段子,和《陆唐》中第一场的《咏梅》,一起在记忆里,生生定格成难以磨损的闪光的金玉 。
两年前锥心刺骨地错失了去剧院现场的可能,守着电视等来的是《空中剧院》里宁波大剧院的那一版《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