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恐龙的资料( 三 )


初中《动物学》课本上记述恐龙等很多爬行动物的绝灭的原因 , 属气候恶化说 , 是一种渐变论观点 。质疑者认为恐龙在长期演化过程中 , 已形成了对各种环境相当的适应能力 , 否则早就被淘汰了 。地球气候恶化应当是逐渐的、或是局部的 , 恐龙对此似乎也是可以慢慢适应的 , 或是可以避免的 。中生代早、中期 , 亦有多次地貌及气候的重大变化 , 恐龙并未受到多大影响 , 即使地球气候恶化会导致恐龙死亡 , 也是局部的 , 全球各地并非都是这样 , 仍有一些小区域的气候没有多大改变 , 那里的恐龙不会与别处的恐龙“同时”灭绝 。总之 , 恐龙绝灭的真正原因还不太清楚 , 相信会有一天揭开恐龙家族覆灭之谜 。
近半个世纪以来 , 科学家们在恐龙的生物学特性方面 , 积累了一些资料 。
恐龙的四肢(尤其是腰带)与哺乳类的相似(即可直立在身体下方 , 能在地面上“高视阔步”地行走或奔跑 。一般大小的恐龙(体长几米至十几米)通常步距约2.75~5米 , 奔跑时可达5~8米小型恐龙奔跑速度可达35~40公里/小时 , 较大的恐龙奔走速度可达15~20公里/小时 , 最慢的仅为3.5公里/小时 。
多数恐龙为植食性 , 食量很大 , 体重数吨至数十吨的蜥脚类每天进食量百余公斤 , 甚至可达一吨以上 , 肉食性恐龙的种类和数量较少 , 据统计 , 每100只恐龙中 , 仅有3~5只是肉食性恐龙 。
恐龙属卵生动物 , 少数可能是卵胎生 。生殖时期 , 雄性常为争夺雌性而打斗 , 或是以委婉动听的喉音引诱配偶 。卵径80~300毫米 , 卵壳厚2~7毫米 , 多借助阳光孵化 , 少数可能是象母鸡孵蛋那样来孵化 。刚孵出的幼小恐龙有的发育比较完善 , 能自由活动有的则发育不全 , 软弱无力 , 需由母体细心照料及喂养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独立生活(如鸭嘴龙类因之又被称为“慈母龙”) 。恐龙的寿命一般为几年至几十年 , 少数可长寿达百年之久 。
科学家们通常认为恐龙是“变温动物” , 但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有些恐龙可能是“恒温的 。”著名的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巴克研究认为:变温动物的能量转换速率低 , 骨头中的钙一磷交换场所一哈佛氏血管少 , 而温血动物的骨头中具有丰富的血管 , 以保证能量代谢的需要 。巴克在比较了蜥蜴、恐龙和哺乳类的长骨磨片显微构造之后 , 认为恐龙可能已有了“恒温装置” 。恐龙行走和奔跑时产生的热量 , 通常依靠长尾、长颈、体表骨板、扩大的鼻道、脑部大型静脉窦散热 。
恐龙的体表具有鳞片 , 有的可能有羽毛或毛状皮肤衍生物 , 可能具有象鸟类那样丰富的色彩 , 特别是小、中体型的种类 , 幼体的颜色比成体更耀眼 , 大型的种类色彩则单调一些生活在树林中的种类多杂夹着绿、棕或黄色 , 而旷野里的种类多为黑白图案 。
许多人认为恐龙是巨大的、可怕的动物 , 这是不全面的 。有的恐龙确实很大(震龙体长达42.67米) , 但有些恐龙则与鸡大小相近 。
综合多方面的研究 , 恐龙的特征可记述为:
腰带有臼窝 , Ⅱ~Ⅺ枚荐椎愈合四足或二足直立在身体下方 , 趾骨着地行走 , 趾指端有爪或蹄3~5个皮肤粗糙 , 被有鳞片或骨质甲盔属变温动物 , 卵生(少数可能卵胎生)大多具牙齿 , 多为植食性 , 少为肉食性头骨的结构与鳄类相似 。
新近 , 在中国、美国等地均发现了属于新生代古新世初期的含恐龙化石的地层 , 有学者推测:恐龙最后“消声匿迹”的地方很可能就在中国的南方 。目前传说“有人见到了活着的恐龙” , 在科学界尚未获得真正的恐龙活体或尸体标本之前 , 这还是一个谜 。
关于恐龙的知识20多个字左右恐龙(英文名:Dinosaur) , 是指三角龙 , 现代鸟类和梁龙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 。
为方便研究 , 恐龙可分为鸟类和非鸟恐龙 。其中 , 非鸟恐龙只生活在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 已于6500万年前全部灭绝 。而本词条主要介绍非鸟恐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