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的来历故事( 二 )


王羲之得享天下盛名与唐太宗的推崇备至不无关系,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唐太宗亲为王羲之作传云:“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心摹手追,此人而已 。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
《兰亭序》的流传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 ,唐太宗计赚《兰亭序》的故事 。
唐太宗计赚《兰亭序》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 。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 。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 。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 。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 。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 。"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 。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 。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
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 。太宗死,以真迹殉葬 。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 。
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 。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
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 。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 。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 。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宽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 。
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的由来?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 。《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
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