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 照相机成像原理是什么( 二 )


虽然反望远结构设计能做到大光圈及边缘的高画质,但其体积与长度较大,且需要添加一些补偿镜组,来改善整体成像质量 。
这是由于反望远式结构为非整体对称式设计 , 在近距离拍摄时,其成像质量往往会降低,或是造成场曲像差(由像场弯曲引发的像差),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往往会加入一些额外的近摄补偿镜片与机构 , 以便在近拍时改变不同镜片间的相对距离,来提高成像的清晰度 。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 照相机成像原理是什么】前组内凹式设计
近年来一些标准镜头采用了前组内凹式结构 , 代表产品有索尼E 35mm f/1.8 OSS、FE 55mm f/1.8 ZA,腾龙SP 45mmf/1.8 Di VC USD , 蔡司的Milvus 50mm f/1.4与85mm f/1.4 。其实,这些镜头也可分为两部分:前组相当于是一组广角附加镜(为了减焦增光),后组则是一个中长焦大光圈的光学结构 , 例如上文提及的蔡司50mm f/0.7镜头,就是将“广角附加镜”加在镜组后端,这种前组内凹式结构则是将“广角附加镜”加在镜组前端 。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 照相机成像原理是什么

文章插图
从蔡司Milvus 50mm f/1.4的镜组设计中(前组内凹式),可以看出第1片镜片为凹透镜 , 主要起到减焦增光的作用(左图),此种设计将逐渐成为大多数新一代标准镜头的设计 。
值得一提的是 , 蔡司Milvus 50mm f/1.4和索尼在2011年公布的50mm f/1.4镜头结构非常相似,这种设计不仅能改善画质 , 还可以实现光学防抖和内对焦,提高镜头的分辨率 , 但也有可能造成几何畸变的增大,需进行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