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黑结婚|弘扬民族文化 彰显中国风格(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二 )


提升感染力,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
“优秀的舞台作品要‘曲高’也要‘和众’,作品要引领大众审美,也要让大众喜爱和理解。艺术家绝不能以自己的评判来代替观众口碑。”陶诚认为,民族歌剧舞剧要用在实践中创造的艺术手段去表现生活,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
民族歌剧大繁荣的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向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学习。当年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历时近1年,从川剧、越剧、沪剧和说唱音乐、四川扬琴及清音等汲取养分,仅《红梅赞》一曲就8易其稿。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小芹的首任扮演者乔佩娟认为:“要强化演员的自我修养,学习中国戏曲、民歌,创作队伍都要学,这样才能出好作品。”正如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副院长、编剧黄奇石所言,创作者不仅要学习中国民族歌剧、戏曲与西洋歌剧等创作经验,更要下大力气创新表达,创作出彰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
小二黑结婚|弘扬民族文化 彰显中国风格(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坚定不移的精品意识、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以观众为本的创作导向,是中国歌剧舞剧院实践的有益经验。其创作创新表明,作品的生命力,来源于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
注重打磨华彩段落,有意识地创造作品“记忆点”。《白毛女》中的《北风吹》,《江姐》中的《红梅赞》,《孔子》中的《采薇》《书简》舞蹈段落……优秀作品大多有被广为传诵的经典片段。这需要创作者精益求精,使舞与乐相辅相成。比如,交响乐现场伴奏使舞剧《孔子》在音乐艺术上趋于成熟。根据不同舞段的特色,加入了琵琶、竹笛、二胡及不同音色的打击乐等,为再现春秋时期“金声玉振”的音乐,作曲家采用钟磬、琴瑟、笛箫等乐器呈现,将古老乐音融于现代和声,旋律被记住了,形象被记住了,舞段就留下了。
注重提炼诗化意象,用充满个性的艺术形象提升感染力。复排歌剧《江姐》结尾,江姐大义凛然走上刑场,在宏大激昂的《红梅赞》合唱中,大面积的梅花从高大石墙中“生长”出来,形成诗意化的“梅花墙”。舞剧《李白》用月亮这个意象呈现诗人的心理,通过望月、问月、对月、追月展现李白的精神世界,以月亮完成对李白人生轨迹的赋形、写意和传神。舞剧《秀水泱泱》从王会悟的女性视角切入中共一大召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采用心理叙事、空间叙事等创作手法,让观众从舞剧中看到时代的气象、舞剧的意象、人物的心象。
注重舞台语汇创新,用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引导创作。复排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环形LED屏幕的全新舞台上,蓝天白云,巍巍远山,真实流动的潺潺溪水,青色仿真石拱桥,一座山西好风光的太行村落呈现在眼前,将小芹的咏叹调“清粼粼的水 蓝莹莹的天”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舞剧《赵氏孤儿》字体构成的空间舞美叙事,到舞剧《李白》诗中山水的意象化再到舞剧《昭君出塞》旅程的符号化……有意识地对作品进行当代视听构建,在综合形态上进行当代审美的转化,进一步打开创作视野与跨界维度。
从开拓到创新,从复排到新创,中国民族歌剧舞剧艺术的发展,有赖于一代代艺术工作者薪火相传、接续创造。如今,一大批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心怀敬畏之情、传承之心、创新之志,沿着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之路奋力前行。旖旎风光,应在巍然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