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三毛写过一本书,叫《我的宝贝》。
那是她万水千山走遍的多年间,在国内外的旅途中收集来的宝贝。
那些宝贝也许并非价值连城,但因为每件都有来历,背后都藏着故事,令她觉得难忘罢了。
阴雨天,喝茶天。
看了天气预报,说是从除夕一直到正月那几天,都没有好天气。
泡了茶,和李麻花从白茶喝到岩茶,一边喝,一边打量着桌上的盖碗,思绪就延伸到了三毛的《我的宝贝》。
每次看到,用到,偶尔也会想起: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何时何地何人何种情境之下,它来到了我身边。
文章插图
这只盖碗,是在景德镇画瓷器的朋友送的,独一无二。
【 岩茶|白瓷盖碗会烫手的3大原因,一个比一个乌龙,难怪泡不好茶】上面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锦鲤,像是舞动着自己轻盈的身体,正所谓“年年有余”,和即将到来的新年寓意相通。
平日里不用的时候,就收纳在柜子里,当作收藏品。
如此想来,我也有很多的“宝贝”,并且慢慢会越来越多。
并非很值钱,但因为承载了很多的记忆和回忆,显得弥足珍贵。
文章插图
《2》
老茶友应该都知道,平时喝茶,我们喜欢用盖碗。
几乎什么茶都能泡,因此在茶圈里,也有人称它为“万能茶具”。
经常拍照出镜的,有来自景德镇的手绘盖碗,也有柴烧盖碗,但更多的,则是那一只再普通不过的,印着“小陈茶事”四个字的白瓷盖碗。
盖碗的优势,显而易见。
而在之前的文章里,也写过了很多次。
大概就是,盖碗是陶瓷材质,光滑细腻,毛孔细微,不吸香也不吸味。
并且,出汤时能够做到瀑布状出水,不至于把茶叶闷出苦涩味。
还有它的价格,如果只追求实用性,最素雅的白瓷盖碗,物美价廉。
文章插图
总结来说,就是盖碗能保证每一款茶,在正确的冲泡方式下,呈现出原汁原味的茶汤来。
因此,平日里,不管是泡白茶、岩茶还是红茶,皆以盖碗服侍。
个人认为,如果能将盖碗运用得好,那么,在喝茶的这条路上,能事半功倍。
不过,有一些茶友并不这么认为。
因为据他们所说,用盖碗泡茶很烫手,尤其是刚接触的时候,经常被烫起泡。
其实,“盖碗烫手”的说法,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
而根据经验来看,其中的原因,主要和以下3点有关。
文章插图
《3》
第一,抓握盖碗的手势不对。
错误的手势,不但会烫伤自己的手,更要承担闷泡的风险。
没有及时出汤,让原本应该香清甘活的茶汤,变成汤色浓郁而苦味浓重的样子,堪称“车祸现象”。
此外,错误的手势,还有可能把盖碗摔碎。
我们都知道,当沸水刚刚注入盖碗时,温度迅速上升,瞬间变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因为抓握不当,而导致手被烫到,人的本能反应,就是将手中的“危险物品”扔出去。
如此一来,盖碗落地,七零八落,成了残花败柳。
若是普通的白瓷盖碗,几十块一个,倒也不至于太心疼。
文章插图
但假若是自己心爱的宝贝,花了大价钱买回来的盖碗,那可就太可惜了。
所以,要掌握正确的握盖碗手势,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其实,学会正确握盖碗,很简单。
将用于泡茶的那一只手,手指打开,大拇指和中指分别握住碗沿。
食指在上,自然地搭在盖钮上,起固定作用。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大拇指和中指触碰的是碗沿,而非碗身。
如果直接去摸碗身,无疑是隔着轻薄的碗壁去感受沸水的温度,不烫手才怪呢!
这样的“三指握碗法”,轻轻松松,就能把盖碗端起来,且不容易烫手。
同时,也能保证出汤速度,避免闷出一杯太苦太涩的茶汤。
文章插图
《4》
第二,盖碗的器型不对。
市面上的盖碗,五花八门,各有特点。
想要在其中挑出一个最称手、最实用的,一要看碗沿,二要看厚度,三要看容量。
- 白瓷|盖碗、玻璃杯、紫砂壶,冲泡绿茶、白茶、红茶,我该如何正确选择
- 白茶|为什么泡白茶要用盖碗,而不是紫砂壶?紫砂壶泡的白茶不好喝吗?
- 吉尼斯纪录|做旧、乱拼凑、古董高龄,老岩茶值得警惕的,远不止是酸味重
- 芒果|无论白茶、岩茶,还是红茶,冲泡就是茶学基础课程?那是误导茶友
- 岩茶|从山场,到火功,再到品种,聊聊岩茶香气的“散”和“聚”
- 茶地|一个卖茶的掌柜,要拥有一片白茶、岩茶、红茶的茶山,很容易吗?
- 茶汤|白茶适合用什么茶具冲泡?盖碗、玻璃杯,还是紫砂壶?
- 泡茶|从盖碗到品茗杯,玻璃、粗陶、白瓷,谁才是适用茶具的方式呢?
- 适饮期|爱喝岩茶的你,了解武夷岩茶的褪火期、适饮期、返青期、转化期?
- 茶树|雨雪天气来袭,今年太姥山的白茶,武夷山的岩茶、红茶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