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贵祥谈长篇小说新作《琴声飞过旷野》:越过岁月的万水千山,回到孩子们身边|文艺评论 | 连环画( 二 )


这部作品的主线是革命时期的教育,小说以主人公韩子路为轴心,展开了秋子、白儿扎、姚菊等在红军这所学校里成长的故事。韩子路从一个识字不多、被认为没有艺术前途的山里娃,从一个勉强“滥竽充数”的乐手到可以用二胡传送情报的特殊文艺战士……我让“团结起来到明天”的歌声一直贯穿作品始终,同恶势力斗争,同潜伏在我们心中的魔鬼斗争,同日本侵略者斗争,同一切艰难困苦斗争,都需要这种精神。
通过阅读资料,我发现,即便是战争年代,我们的红军队伍,也已经有了相当超前的教育理念。通过支队司令员韦思源之口,我表达了这样的观念:“打仗是大人的事。我们为之奋斗,我们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孩子吗?战争迟早要结束,而我们的建设是长期的,需要这些孩子长大。”在危险的战斗岁月里,韦思源想到的不是急功近利,不是怎么发挥孩子们的一技之长帮助战斗,而是让他们远离血腥的战场,去享受难得的教育。孩子们读了列宁小学,再读随营学校,学的不仅是战争知识,更多地还是学文化,学艺术,学数理化,学外文。教官叶晨霞和李桐等人,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释放潜能。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一群小红军感同身受,用不着讲多少大道理,也用不着许多清规戒律,他们就像春天的树苗,在明媚的阳光下,茁壮成为少年革命者,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栋梁之才,成为自食其力并且报效社会的劳动者。我个人认为,红军时期的教育理念,即便在今天,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琴声飞过旷野》是我公开标榜的第一部写给孩子们看的书,既是创新,也是回归。创作过程中我悟出一个道理,其实,文学没有那么复杂,复杂的只是准备和积累。不管哪个时代,不管哪个民族,最美的艺术往往是最简单的。记得曾经看过一幅俄罗斯油画,只有两种颜色,天空是黑的,月亮是白的,村庄和大地是黑的,弯弯曲曲的河流是白的。就这两种颜色,勾画了辽阔的意境,营造了静谧的气氛,洋溢着纯净的诗情画意。
当然,要做到这样的简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需要长期的观察、积累、取舍、锤炼。在简单的背后,有难以言表的复杂劳动。简单的是结果,复杂的是过程。作为一个成年作家,要想写好少儿读物,最重要的就是回归,这种回归不是回到童年和少年的年纪,而是回到童年和少年的梦境,像孩子那样天真,像孩子那样纯洁,像孩子那样瞪着一双清澈的眼睛,打量我们的明天和未来。这种回归不是说打起背包就出发,马上就能回到来时的路,它需要越过岁月的万水千山,拂去世俗生活的尘埃,让童心回到你的心里,让童心帮助你呼唤童心,让童心拉近你和孩子们的距离,回到孩子们的身边。
孩子们最喜欢的伙伴,是孩子。

作者:徐贵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策划:王雪瑛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