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具禅意的一首诗:世间万物,不过如此( 二 )


苏轼最具禅意的一首诗:世间万物,不过如此
文章插图
但是我们再来看看他临终给苏过的这首诗,这是在劝诫儿子不要过于执迷官场,显然这时他的心境又发生了变化。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被贬黄州后,苏轼曾有过短暂的“东山再起”。
1085年,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重新起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而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就被各种打压。
苏轼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召回朝廷。
但他又看不惯旧党一味排挤新党人员,于是旧党的人就认为他是“叛徒”,搞得是里外不是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再次请求外调。
苏轼最具禅意的一首诗:世间万物,不过如此
文章插图
过了几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新党又得到重用。
而苏轼再次被贬至惠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岭南一带”。
岭南在唐宋是令人闻风色变的荒蛮之地,而苏轼却在岭南高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实在令人佩服。
然而岭南还不是他被贬的终点,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被一叶扁舟送到了儋州(海南岛)。
据说在宋朝,流放海南岛是仅比满门抄斩轻一等的处罚,若换了其他人估计早就凄凄惨惨戚戚。
可是苏轼却乐呵呵地道:“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将儋州当成了第二故乡,在那里兴办学堂,开创教育,很多人都将他当成了儋州文化的开拓者。
一直到了1100年,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北归。
苏轼最具禅意的一首诗:世间万物,不过如此
文章插图
而他在北归的途中听闻儿子苏过出任中山府任通判,于是便有了这首《观潮》。
他经历了东山再起,流落儋州,早已看透宦海的沉浮,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醉心功名,沉迷官场仕途,于是便以此诗来做警示。
这首诗表面上是说的“庐山烟雨”和“浙江潮”,但其实只是以此为喻,指代世间万物。
在他看来,世间万物不过如此。
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
既然如此,又何必苦苦追求,执迷不悟呢?
苏轼这里不是不让儿子追求功名利禄,只是不想他沉迷其中罢了。
苏轼最具禅意的一首诗:世间万物,不过如此
文章插图
叔本华曾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虽然很悲观,但也很有道理。
每个人的一生都该有所追求,方不负来这世上一遭,但是切莫让这追求成了执念,迷了你的双眼,束缚了你的脚步。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人生无常,我们总是试图抓住点什么,却常常徒劳无功。
既然如此,何不潇洒放开呢?
看淡,放下,你会发现世间万物,就像“庐山烟雨”,不过如此罢了。
苏轼最具禅意的一首诗:世间万物,不过如此】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