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挥: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


柳下挥: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
文章插图
柳下挥: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
文章插图
柳下挥: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
文章插图
作为中国网络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柳下挥说自己是“因为喜欢,才去创作”,因此,他的作品灵感往往源于令他欢喜的人生经历。在他被一位老中医治好了多年的胃病后,他创作了《天才医生》;而在看了文物修复和鉴宝类的节目之后,他创作了《猎赝》。
小说《猎赝》近日由阅文集团·华文天下出版。柳下挥表示,自己写 《猎赝》是为了致敬《我在故宫修文物》,他在看这部纪录片时,被文物经过修复后重焕生机所惊艳,“它会让你觉得,这些修复人都是无所不能的神仙。”
《猎赝》将鉴宝修复、悬疑破案和爱情三大题材融合在一起。对于柳下挥而言,如果读者因为《猎赝》中的某一个人物或某一段剧情、一段话,而喜欢上一件古董、一件文物,或者一种修复手法,并因此而去关注中国的珍贵文物和文物修复师们,那么《猎赝》这部作品的价值就变得更深远且有意义了。他认为当下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固有的一种思维让他们对这些文化产生了一种距离感,“如果用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打破这种距离感,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就会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
1
书桌上摆着青铜人头纪念品
每天看着它写作《猎赝》
柳下挥著有《同桌凶猛》《天才医生》等,在首届网文之王评选活动中位列十二主神之一,是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都市情感奖的网络作家。
原本很冷门的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而突然爆红,柳下挥也是这部爆款纪录片的忠实粉丝,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文物修复师的日常生活与修身哲学,深深触动了柳下挥。
受此启发,柳下挥决定写一部以文物修复为题材的小说,“修最珍贵的文物,猎最高明的赝品,破最揪心的悬案,谈最甜蜜的恋爱。我希望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述传统文化,讲述文物鉴定和修复的故事。悬疑元素增加小说之趣味性,而传统文化增加小说之厚重感。”
小说《猎赝》讲述了耿直文物修复大师江来和傲娇拍卖公司千金林初一在世仇的漩涡中,展开了真与假的对抗、善与恶的较量、正与邪的博弈,在爱与恨交织中,他们是否能联手捕获着杀害江来父母凶手、隐藏于城市中的文物走私组织中的“蝙蝠”,进行复仇?
柳下挥透露他为《猎赝》这部小说准备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本小说最难的不在故事结构和情感冲突的设置,而是古董鉴定和修复知识必须要专业,修复人的生活状态必须要真实。”
因此,收集资料就成为柳下挥为这本小说迈出的第一步,他阅读了大量专业性的修复和鉴定书籍,在网络上寻找到了众多的修复案例,在写作的过程中优中选优。“看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性资料的时候其实是非常痛苦的,看完就忘,忘了再查,但是看到自己写出来的作品仍然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此外,柳下挥还去采访各大博物馆的修复师傅以及非遗传人,着重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修复手段和鉴定技巧我能够在网络上书籍里面查到,但是,这些修复人员的工作状态或者生活趣事只能够从他们的讲述中听到。”
第三步,则是实地走访,去感受,去观摩。柳下挥说:“我去了很多博物馆,去听它们的故事,感受它们的情趣。譬如为了写《猎赝》的第三卷青铜人头,特意飞到成都去看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为了写壁画修复,我去了敦煌,进入莫高窟未开放区域,现场观摩修复师傅修复壁画。因为敦煌是在石壁上抹泥,抹泥上再作画,我进去的时候,那个洞窟特别单薄、凸起,泥皮都已经脱落了,已经看不到完整的画作,只剩局部残留的一些部分,但师傅就一点点地去点药水,一点点地去把它抹平,用自己的手艺妙手回春,才能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美轮美奂的壁画。每写一样文物,我都希望能够近距离地去了解它,感受它。那样写起来才具有别样的情感,也让人更有代入感。我的书桌上就摆放着一只在景区买来的青铜人头纪念品,每天看着它写作。”
2019年,《猎赝》首发连载于起点中文网,上线一个月后就获得了百万的推荐票,上架首订过万,连载八个月获390万+推荐,在第四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中荣获优胜奖,并被不少粉丝评价为“最具改编潜力”的小说之一。此次推出实体书,柳下挥透露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修改,改掉了网络版的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