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出一块更好的屏幕有多难( 六 )




缺乏与下游终端厂商的互相成就,仅靠上游、中游环节的公司很难扛过九死一生的新技术定义和开发 。


这一过程岔路繁多,选择艰难 。在屏幕制造技术从显像管转向液晶的上世纪末,当时出版的《显示技术手册》列出了多达 6 种实现平面显示的技术方向,除了最终胜出的液晶之外,还有 LED 显示(现在 MLED 又重回了这种思路)、等离子显示等 。这些技术路线亦有公司投入,日本松下就曾花重金开发等离子显示,但并未成功,它后来整个放弃了显示业务 。


实际上,造出一块屏幕,或是制造其它标准品上游的核心零部件是吃力不讨好的生意,它没有 IP、品牌、文化和情感投射构成的护城河 。这一类公司的下游客户理性且苛刻,就看性能、良率、成本 。在一代技术上的成功,不能保证一家公司的持续成功,还往往使其在新浪潮中故步自封 。


避免衰退和被颠覆的方式是获得不断创新和自我革新的能力,对未来技术提前布局 。掌握这种能力的条件是至少要实践一次 。


还在产业化早期阶段的 MLED 提供了这样一次实践机会:把一种实验技术变成可大规模生产、销售的商品,中国公司现在可以试着从头到尾参与这个历程 。


这机会来之不易,从上世纪 70 年代初算起,铺垫了半个世纪 。这机会也无比凶险,它还未产生太多收益,但已吸引了一众公司的数百亿投资,让一群从业者倾注了时间、精力;它现在只是一种未实现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