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是连接产品和用户,让用户更好的使用,帮助产品更好的运转 。
传播与运营类似,也是连接产品和用户,只是触达用户的方式和产生的效果不同 。
传播对于业务的价值:
- 传播是产品触达用户的方式之一,与运营等其他角色有差异,能协作和互补;
- 传播适合向用户传递更丰富饱满、更有主观意志的信息或价值观 。
- 内在讲的是产品本身的内功,比如体验和转化率,以及整体生态怎么构建 。
- 外在讲的是怎么笼络和整合外部资源,更好的为产品服务 。
所以在关注度、资源和能力项上都是不够的 。
所以,产品外在这个大旗主要靠传播来撑起,在公司里的落地角色是市场或PR 。
这里说的传播触达用户的方式,是通过控制媒介渠道来实现的 。
所有的媒介都可以是传播渠道,首先会想到的是报纸杂志电视台这种传统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这种新媒体 。
除此之外还有会聚集人群的场景,比如机场的广告牌、三里屯的快闪店、小学生放学时的学校门口,等等 。
以上这些新老媒体,就是传播用于触达用户的渠道,对应上述5W里的「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
当然,对谁、说什么内容都是重要的,只是在这里主要强调传播是一种可以接触到用户的方式 。这种方式有以下两个特点:
1)多次重复出现
这种触达用户的方式,肯定不能是偶然一次的出现,这样无法达到任何产生印象和被认知的效果 。
能够让人产生记忆的,就是重复出现,回忆学生时代背课文背单词,真正能记住的方式就是反复背诵 。
广告人叶茂中甚至有一个「重复式广告流派」,通过不断重复简单的信息,来强化观众的印象 。
估计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世界杯期间这几个广告:马蜂窝在15秒里喊了6次“旅游前为什么要先上马蜂窝” 。
而Boss时长15秒的广告中,“找工作上Boss直聘”和“升职加薪”都有节奏地重复了2次 。
这就是利用人性的特点,去做传播 。
当然这种方式太有争议了,虽说被人们记住,但对品牌的伤害是没办法评估的 。
而且这种传播策划,实际上是创意的懒惰,本应该有更好的方式去执行 。
这里不是想表达简单重复是对的,而是想说,传播这件事是要多次重复出现才有效果,这和人对信息敏感的方式有关 。
在当前新媒体的传播中,可选形式就有很多,可以海陆空都覆盖 。
比如kol的短视频和直播、微信公众号的深度分析稿件、线上综艺节目的植入等等 。
这些传播渠道都可以以不同的内容形式和角度去做传播,不必是简单重复这种洗脑但伤品牌的方式 。
2)长期持续做渗透,很难有短期爆发效果
要反复不断的、长期的去讲一个故事,才有可能被用户认知到 。
如果只是短期突击,或者时断时续,或者总是调整传播方向,也是很难有效的 。
可能有朋友反对,很多产品就靠那一个爆款的传播案例,就能带来用户或关注度的爆发式增长,谁说一定要长期做渗透呢?
为什么传播要做长期战役:
被用户关注,可以短期做到,但也是价值最低的 。
因为用户每时每刻都处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虽可以关注某个事件,但很难持续,容易忘掉或转为关注其他 。
做传播的目的不是关注,而是让用户有认知,再有行为 。
这就意味着需要让用户从关注转化为认知和有行为,这个过程必须要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 认知阶段,了解事物的存在并有所认识;
- 说服阶段,对事物形成赞同或反对的态度;
- 决策阶段,做出采纳或拒绝的选择行为;
- 实施阶段,付诸使用,也包括再创新和修改创新;
- 确认阶段,为已完成的决策寻求证实,或改变先前做出的决定 。
但即便如此也是需要有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
这些阶段是客观规律,是我们做传播时需要参考的 。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们所看到的一蹴而就、一炮而红,都是经历过持续探索的结果 。
我们不能只看到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
以网易做爆款H5为例,能给业内有「网易擅长做爆款H5」的认知,首先是因为做得好,其次是因为总是做得好 。
- 为什么说电大中专毕业证是典型的小证大用 电大中专毕业证有用吗
- 钢件为什么要进行淬火加工 为什么要对钢进行淬火处理
- 华为手机虽然很好 华为手机为什么那么好
- 中老年人用智能手机老爱跳广告是怎么回事 手机为什么老是跳广告或其它的
- QQ为什么是企鹅 qq为什么是企鹅头像
- 为什么还要找男人 为什么男生要你去找他
- 为什么婚姻难得蛇盘兔,蛇兔婚配好吗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小米老用户 小米手机为什么买的人比较少
- 孕早期必做的检查都有哪些 早孕期间需要做哪些检查
- 小米MIUI好评度下滑 为什么小米手机好评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