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唐高宗25岁即位,在位63年,以俭治国、勤政爱民,却被称风流天子( 二 )


他经常披衣坐待天亮 。 值班的机密近臣谁也不敢早退 , 连饭也不能及时吃到 。 这就是君勤而臣不敢懈怠 。 反之 , 君懒惰 , 臣必更懒 , 更谈不上办事效率了 , 即使办事也是敷衍而过 。 国家之事由此而坏 。 高宗以勤政自励 , 特在勤政殿自书《无逸》一篇 , 以示自警 。 除此 , 还在离官别馆 , 其听政处“皆颜勤政” , 提醒自己虽燕居游览中 , 也不稍忘政务之要 。
【历史故事】唐高宗25岁即位,在位63年,以俭治国、勤政爱民,却被称风流天子
文章图片
与勤政相联系 , “爱民”是治国的一大德政 。 按过去极“左”的观点 , 皇帝及其地主阶级是不可能爱民的 , 对民只有剥削与压迫 。 这多半是从阶级属性来定论的 , 即使有“爱民”之表现 , 也断然否认 。 爱与不爱 , 还得从客观事实来判断 , 只用阶级分析而否定一切是不可行的 。
“爱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皇帝及家族 , 乃至统治集团 , 能否自奉节约而去奢华 , 尚俭朴;一是能否给广大百姓以实惠 , 减轻他们的负担 , 解救其困难 。 以此而论 , 圣祖、世宗都做出了俭朴的表率 , 颇有非议的是高宗 。 人们常以他多次下江南 , 以游山玩水、追求排场而责难 。 其实不然 , 史载他很节俭 , 深惜物力 , 奉行以俭治国的方针 。
他即位初 , 下令不许街市用金银饰 , 禁止江浙织绣 , 代以缂丝 。 御膳房日用50两银 , 仍屡加核减 。 至晚年 , 岁用仅2万两 , 平均每月为166.7两 , 每月按30天计算 , 日用金额也只有5.56两 , 比初年每日仅增5两半余 。 即使近待报告膳费用尽 , 他也不增!六十年间 , 基本没有明显的变化 , 确属难得 。
【历史故事】唐高宗25岁即位,在位63年,以俭治国、勤政爱民,却被称风流天子
文章图片
至于有关百姓生存大计 , 高宗却毫不吝惜 , 不计有无 , 必想法解决 。 西域、金川用兵数年 , 费用高达1.4亿余两;河工海塘费用也以亿万计 , 如此事关国家根本利益 , 他在所不惜 。 他还仿效祖父圣祖的做法 , 屡次普免全国钱粮 , 多次免收南方数省漕粮 , 减免达亿万两 , 为历代仅见 。
高宗一再阐述“爱民”关系国家兴衰 , 他说:“诚以民为邦本 , 治天下之道 , 莫先爱民 , 爱民之道 , 以减赋蠲租为首务也 。 ”他言行一致 , 不能说他“爱民”不出于诚意 。 有一件小事 , 很能说明他时以民为念 。
金川用兵 , 已达数年 , 及得捷报 , 高宗正在用餐 , “因念将士用命 , 潸然泪下 , 滴落鱼羹中 。 ”他想将士不惜流血丧命 , 终于换来了胜利 , 来之不易 , 他为之动容而流泪 。 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 , 时刻想到百姓的疾苦 , 珍视前线将士的生死 , 表现出一种同情心 , 这与那些不顾百姓死活而自顾享乐的帝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
【历史故事】唐高宗25岁即位,在位63年,以俭治国、勤政爱民,却被称风流天子
文章图片
高宗的文化修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 他全面发展 , 才华卓著 。 平时 , 他勤奋好学 , 一方面从本民族的传统中汲取营养 , 一方面倾心于汉文化 , 取其精华 , 陶冶情怀 , 熔铸成文质彬彬的品格 。
【历史故事】唐高宗25岁即位,在位63年,以俭治国、勤政爱民,却被称风流天子】他同他的祖、父一样 , 坚持本民族——国语骑射的传统 , 率先示范 , 样样精通 。 国语即满语 , 本是满族的民族语言 , 入关初 , 尚能保持 , 但百余年后 , 满语衰落了 , 渐被汉语所取代 , 高宗却仍习满语 , 且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 他还精通蒙古语、藏语 , 通晓维吾尔语 , 受到这些民族的称颂 , 赢得了他们的尊敬 。 这对他统治各民族提供了极大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