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明朝皇帝遗诏与即位诏除了确立新皇帝,还有另一个重要目的( 二 )


如此一来就很不利于新即位君主实行改革 ,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积弊才会越积越深 , 最后成为社会的顽症 , 导致王朝的灭亡 。 而如果大行皇帝遗诏中已经承认自己有施政不足 , 并有改革的意向 , 那么 , 新皇帝即位后施行改革便是秉承父志 , 这样会大大降低在舆论上的压力 , 获得朝野的支持 。
【历史故事】明朝皇帝遗诏与即位诏除了确立新皇帝,还有另一个重要目的
文章图片
明太祖是开国之君 , 起于寒微 , 历经百战 , 终获天下 , 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 他是大明王朝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 然明太祖在临死之时却十分谦虚地承认了自己在位三十多年的不足 。 他承认自己能力有限 , 在位期间还有许多事情未能办好 , 这就为新即位的皇帝进行改革做好了铺垫 。
可以说明太祖以遗诏方式承认自己的不足 , 不管是否处于真心 , 都给未来皇位的继承者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和榜样 , 开了一个好头 。 建文即位后对洪武朝“治乱世用重典”的严猛政风进行调整 , 并在职官名称、机构设置方面掀起了一场复古之风 。 这种施政措施的改变虽然是对洪武施政方针的改变 , 但却是打着遵奉遗诏的旗帜 。
【历史故事】明朝皇帝遗诏与即位诏除了确立新皇帝,还有另一个重要目的
文章图片
明太祖之后 , 诸帝遗诏都会有检讨自己在位时期施政过失的内容出现 。 如明宣宗遗诏:“朕以菲薄 , 获嗣祖宗大位 , 兢兢夕惕惧 , 弗克负荷 , 盖今十有一年矣 , 而德泽未洽于天下 , 心恒愧之 。 ”这是公开承认自己在位十一年中施政之不足 。 明武宗遗诏:“朕以菲薄 , 绍承祖宗丕业十有七年矣 , 图治虽勤 , 化理未洽 , 深惟先帝付托 。 ”
明武宗在位十六年 , 死后政治上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 必须及时改弦更张 , 进行改革 。 明武宗在遗诏中低头认错 , 或许这种态度不是出自武宗所愿 , 而是出自遗诏起草者杨廷和的手笔 , 但是这种态度却是至关重要的 , 为明世宗即位诏中布列新政奠定了基础 。
【历史故事】明朝皇帝遗诏与即位诏除了确立新皇帝,还有另一个重要目的
文章图片
在即位诏中认错最为诚恳的是明世宗和明神宗 。 世宗和神宗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 , 世宗45年 , 神宗48年 , 两人合起来享国时间将近一个世纪 , 大明朝三分之一的国运是在他们的统治之下 , 而且两人在后期都存在着消极怠政现象 。
世宗前期虽励精图治 , 但晚年迷恋于斋醮炼丹 , 任用非人 , 严嵩、严世蕃父子贪赃枉法 , 卖官鬻爵 , 政治上十分黑暗 。 然世宗死后却出现了高拱的短暂改革 , 其原因除了高拱的优秀政治才能 , 穆宗、高拱君臣之间的密切配合外 , 世宗遗诏是推动改革的又一重要力量 。
在世宗遗诏中 , 世宗承认因为自己多病 , 为求长生 , 因此而遭奸人诳惑 , “祷是日举 , 土木岁兴 , 郊庙之祀不亲 , 明讲之仪久废 , ”并表态自己受上天启示 , 方欲改革 , 但因多疾 , 故而使改革不能实现 , 所以这个重任要留给后人 。
【历史故事】明朝皇帝遗诏与即位诏除了确立新皇帝,还有另一个重要目的
文章图片
神宗后期 , 党争日益激烈 , 君臣关系极为僵化 , 民怨汹汹 。 神宗死后 , 神宗遗诏中的认错态度与世宗如出一辙 , 也是表明自己入继大统 , 享国久长 , 本有图治之心 , 但缘于多病 , 所以才导致产生一系列严重的政治积弊 , 方图改辙 , 可惜遘疾弥留 , 只能允赖后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