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齐愍王死后的历史教训,司马光为什么要引述《荀子》?( 二 )


这个理由很好解释:因为你不能杀死一个无辜的人 , 但一旦有了战争 , 有了犯罪 , 就很容易判定一个人是不是清白的 , 所以 , 你说 , 你能不能别开战 , 别杀人?江山已经确定 , 君主们可以手下留情 。 哪怕是抓住了大盗、连环杀手、叛乱头目 , 也可以让他们逍遥法外 。 与其误伤无辜 , 不如放过100名罪犯 。
【历史故事】齐愍王死后的历史教训,司马光为什么要引述《荀子》?
文章图片
从司马光引用《荀子》的长篇大论来看 , 很可能会以为他是个伪君子 , 与王安石的果断截然相反 。 不过 , 司马光在杀人这件事情上 , 却是很认真的 。 在他的观念里 , 行一不义 , 杀人一不冤 , 但饶了一个人 , 哪怕只是犯了大错 , 也是错的 。 司马光对“义”的认识 , 更多地体现在对公检的“义”上 , 要做到“罪”与“刑”的高度契合 , 这样的政治力量 , 就能促进整个国家的发展 。
不过 , 这也是儒家道德的一个大问题:不能杀人 , 也不能杀人 , 说起来简单 。
荀子对治理国家没有任何实践的经历 , 所以他对“不错杀”的理解也很透彻 。 司马光自己也是从政的人 , 不仅知道“不错杀”、“不错放”这两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 而且还要在公正和高效这两者间做出选择 。
【历史故事】齐愍王死后的历史教训,司马光为什么要引述《荀子》?
文章图片
这个问题在司马光那个年代非常严重 。 由于自唐末五代以来 , 由于当时的社会过于混乱 , 官吏们喜欢用严厉的手段 。 这应该是一种特别的手段 , 但这种方法的威力很大 , 对北宋的法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无论是严厉的惩罚 , 还是非法的惩罚 , 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 这个时代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 , 是时候改变一下自己的审判方式了 。
况且 , 孔子的哲理中所讲的“仁” , 若能体现于法中 , 则说明一门人不应在小事上斤斤计较 , 更不必在法庭上打官司 。 而司法人员扮演的是人民的家长 , 要以慈父慈母之心来审理案件 。 这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 你可以想象一下 , 在一个大家族中 , 你的哥哥杀死了你的二哥 , 你的爹娘会如何惩罚你的哥哥?
【历史故事】齐愍王死后的历史教训,司马光为什么要引述《荀子》?
文章图片
那么 , 我们就会发现 , 在“仁”与“义”的关系上 , 会产生冲突 , 怎么办?
这种冲突必然导致了知识阶层的分化 , 一种是“仁者” , 一种是“正义” 。
宋神宗登基之后 , 就遭遇了一起“重罚”的案件 。 案子很简单 , 登州的阿云 , 就是在她娘去世后 , 还没来得及办丧事 , 就被韦阿大订了婚 。 阿云对韦阿大的容貌 , 是真的看不惯 , 受不了 。 他趁着晚上韦阿大在田间熟睡的机会 , 挥舞着长剑 , 却没有杀死韦阿大 , 只在他身上留下了十多道伤口 , 韦阿大的一只手指头也被他切掉了 。
县令开始怀疑阿云就是凶手 , 经过一番询问 , 阿云终于说出了真相 。 这一事件在整个中国法律发展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安云”事件 。
这样一桩普通的案件 , 没有任何秘密和可疑之处 , 又是如何声名赫赫的?
【历史故事】齐愍王死后的历史教训,司马光为什么要引述《荀子》?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