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湖南大戏湘剧:巡抚王文韶豪绅叶德辉都是老戏迷


衡阳|湖南大戏湘剧:巡抚王文韶豪绅叶德辉都是老戏迷
文章插图
衡阳|湖南大戏湘剧:巡抚王文韶豪绅叶德辉都是老戏迷】湖南省湘剧院《哑女告状》
湖南地方戏曲一共有19个剧种。其中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等8个剧种,称为大戏。湖南花鼓戏的6个流派和其它5个剧种,则被称为民间小戏或民族戏。大戏是指演出排场较大、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所演的剧目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剧种。小戏是指民间自娱自乐、角色较少、情节较简单的小型戏曲。不过,大戏与小戏的划分,只是约定成俗,并非一成不变。实际上,作为小戏的湖南花鼓戏,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其影响力早已超过了8个大戏剧种。
8个大戏剧种中,有两个剧种叫湘剧:一个叫湘剧,另一个叫衡阳湘剧。都是湘剧,为何分为两个剧种?其实,前面那个湘剧,准确地说应该叫长沙湘剧,主要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由于省垣的地理优势,长沙湘剧占据了主流地位,故称为湘剧。而流行于衡阳、郴州一带的衡阳湘剧,则被视为湘剧的一个分支。不过,尽管衡阳湘剧早已成为一个独立剧种,可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它申报的项目名称仍然是“湘剧”,而不是“衡阳湘剧”。由此可见,长沙湘剧与衡阳湘剧本质上还是亲兄弟。
衡阳|湖南大戏湘剧:巡抚王文韶豪绅叶德辉都是老戏迷
文章插图
湖南省湘剧院《马陵道》
即便是亲兄弟,两者还是有一些差别。声腔是一个剧种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一个剧种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长沙湘剧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四大声腔,现以高腔和弹腔为主。长沙湘剧的高腔,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朝初年的“江西填湖广”大移民,将弋阳腔带到了湖南,与长沙、湘潭的民间音乐、方言、民俗相结合,形成了长沙湘剧早期的声腔。低牌子也称低腔、低词,据说其渊源可上溯到元代的杂剧和南北曲。明末清初,昆腔传入湖南后,也曾被长沙湘剧吸收,不过后来逐渐衰落,如今的长沙湘剧已无昆腔剧目。清乾隆年间,弹腔在湖南流行,成为了长沙湘剧的主要声腔。长沙湘剧现存剧目中,高腔和弹腔剧目占98%以上。
衡阳湘剧有昆腔、高腔、弹腔三种声腔,现以弹腔为主。昆腔是衡阳湘剧最初的声腔。据说它的源头,是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桂王就藩衡州,带来的昆腔戏班。明末,王府伶人流散民间,搭班演出,昆曲遂与地方方言和民歌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衡阳湘剧的昆腔。弋阳腔传入后,又形成了衡阳湘剧的高腔。弹腔传入后,昆腔和高腔逐渐被边缘化,弹腔在衡阳湘剧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衡阳湘剧现存剧目中,弹腔剧目约占70%,昆腔和高腔剧目约占30%。
无论是长沙湘剧还是衡阳湘剧,历史都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但是,湘剧这个名称,却直到1920年才有。在此之前,长沙湘剧戏班一般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衡阳湘剧戏班称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戏班子。1920年,长沙出版的刊物《湖南戏考》第一集,有西兴散人所作的序言。序中说:“闻之顾曲家,湘剧全盛于清同光间。”湘剧这个名称,才正式见诸文字记载。
衡阳|湖南大戏湘剧:巡抚王文韶豪绅叶德辉都是老戏迷
文章插图
湖南省湘剧院《十三福》
晚清是湘剧鼎盛时期。由于是正统的地方大戏,湘剧受到了许多达官贵人的追捧。如同治年间和光绪年间先后两次担任湖南巡抚的王文韶,就是湘剧的铁杆戏迷。中华书局出版的《王文韶日记》中,有45条关于王文韶在长沙看戏的记载。日记中提到的戏班有普庆、五云、仁和、泰益、庆和、玉联、人和、永和、小普庆、保和、清华等11个。提到的昆腔剧目有《游园》、《看状》、《剌虎》、《和番》、《秋千》、《叠罗汉》等,弹腔剧目有《探母》、《审头》、《三进士》、《错姻缘》、《马芳围城》等。最让人大开眼界的是,光绪十五年九月初六(1889年9月30日)的一次官方活动中,仁和、泰益、清华三个戏班联合演出《马芳围城》,上台的演员竟多达百余人。那种壮观场面,连老老戏迷王文韶都叹为观止。
当时有位叫李芝云的湘剧艺人,极受王文韶赏识。据范舟《封疆大吏与湘剧》一文考证,李芝云是湖南岳阳人,生于咸丰初年,五云科班出身。据说其人温文尔雅,风姿潇洒,又会武功,扮演雉尾、文巾、罗帽、盔靠、穷生等各式各样的角色,无一不精,被观众誉为近百年来湘剧小生全材。从清末到民初,李芝云载誉湘城,历三十年而不衰。王文韶曾夸赞李芝云为“湘中艺林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