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建文四年 , 朝廷就折色多少、规格为何 , 做了详细的阐述 。 粮食的价格自古以来就是浮动的 , 哪怕涨幅并不大 , 但终究是上涨的趋势 , 然而朝廷并没有将其考虑其中;到了正嘉之后 , 米价犹如游戏开挂般 , 更是一路飙升 , 货币出现了眼中贬值 , 俸禄也跟着缩水 。 最严重的还是宝钞的发行是极其典型的失败案例 , 很快就成为了废纸一堆 , 毫无任何价值 。
景泰时期 , 为了弥补朝官的损失 , 皇帝再一次对俸禄制度作出调整 , 将折色中的宝钞换为白银发送 。 一直到后来嘉靖时期 , 所有朝官除了月米外 , 全部按照白银发放俸禄 。 总之 , 粮食不再作为唯一的俸禄支出 。 朝官的俸禄也在一次次的改革调整中 , 一次次的折腾中 , 落到手中的俸禄越来越少了 。
俸禄太低 , 且还要养家糊口 , 更要上下打点官场 , 好升职加薪 , 钱从何来?不少官员开始动起了歪脑筋 , 而这也是为何明朝虽然有着中国历代以来最为严厉的反腐制度 , 但官场腐败却从未停止的原因 。 大多数的官员如果仅凭自己的低俸禄 , 根本无法养活一家老小 。 据史书记载 , 不少官员的俸禄只够一家人生活十来天 , 这种情况下官员只有一个念头 , 就是想方设法的搞钱 。
文章图片
众所周知 , 为官者一旦心思不在为国为民上 , 而在钱财利益上 , 势必会走上贪官的道路 , 毫无例外 。 明朝的官场腐败从明初一直贯穿明末始终 , 直到清朝也未停止 。 那么 , 明朝官员俸禄如此之低 , 为何还有人想踏入仕途呢?
四、免税特权下的常例钱
明朝俸禄低 , 但却有诸多特权 , 如赋税优免特权 。 工资低 , 朝官就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 , 开发了各种层出不穷的敛财手段 , 以此作为自己额外的生活来源 , 如乞请与赏赐、占田收租、逃避赋税、贪污受贿、以权经商 。 当然 , 在这之中 , 赏赐很少 , 以权经商的发生概率也不高 , 毕竟明朝对于贪官的惩罚是极重的 , 轻则丢官坐牢 , 重则掉脑袋诛九族 。 谁也不愿意轻易就被朝廷抓到把柄 , 被砍头 。
于是 , 就剩下了最为主要且重要的两种敛财手段 , 一是以避税为支撑点的广为占田 , 二是常例钱 。
文章图片
这两项的基础是源于朝官的免税特权 , 也就是中进士任官之后 , 会有大量的富豪乡绅奉献大量的土地 , 这种私下的土地数量并不少 , 然后再将其出租收钱 ,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 相比土地的收受 , 常例钱更为明目张胆 , 数额也更为巨大 。
常例钱的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朝廷 , 是公认的灰色收入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常例钱已经成为了国家机器运转中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 这份钱人人拿得心安理得 , 人人不用担心头上的乌纱帽不保 。 而常例钱的来源 , 并不是富豪乡绅 , 而是民脂民膏 。 不合法的收入 , 压榨百姓的收入 , 到头来因为朝廷的约定俗成 , 成为了一种新的敛财手段 。
那么 , 常例钱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呢?
胥吏 , 帝制时期最下层的政府人员 。 不要小看他们的存在 , 胥吏是常例钱实实在在地掌握运转者 。 这些胥吏因处于最基层的位置 , 且没有上升的仕途空间 , 升迁无望 , 自然就更加毫无负担的搞钱了 。 而与他们最为息息相关 , 交织最深的百姓就成为了被搜刮的直接对象 。
俗话说 , 县官不如现管 , 胥吏通过手中掌握的仅有权利肆意寻租 , 百姓稍有不从 , 可能面临家破人亡的后果 。 所有搜刮的钱财 , 胥吏分得一部分 , 剩下的大头要上交给上级 。 原因是他们对待上级犹如狗腿子、走狗的身份存在 。 在百姓面前趾高气昂 , 到了上级面前那就是一条哈巴狗 。
层层上交的常例钱成为行走官场的必备品 , 就这样明朝所有的官员可谓是无人幸免 , 少有清廉不贪污的朝官 。 根据史记记载 , 一个区区正七品知县 , 一年的常例钱收入就可以高达2700余两银子 , 是正一品年俸的几十倍之多 。 一个七品知县尚且如此 , 更何况职位更高的朝官 。 而最恐怖的是 , 这些钱财的来源全是民脂民膏 , 全是百姓的血汗钱 。
结语
【【爱历史】明朝官场的“低薪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常例钱的存在 , 可谓是明朝贪污的罪魁祸首 , 但不少人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 认为之所以明朝贪污现象最为严重 , 最关键的还是国家制定的俸禄制度确实太低了 , 那么 , 大家同意这种观点吗?
- 【历史故事】封神演义,姜子牙说出雷震子监斩妲己斩不了的原因
- 【历史故事】历史上真实的傅恒妻子,竟曾和乾隆传出野史!
- 【历史故事】萧太后墓被盗墓贼洗劫一空,身上价值34亿的寿衣,为何没人敢拿?
- 【历史故事】你知道这个清朝最大官职是什么吗?
- 【历史故事】梁漱溟与黄靖贤第一次见面,失去妻子心里痛,可惜再后悔也没用
- 【爱历史】顾颉刚一生有三段婚姻,他最爱的那个人,却不是谭慕愚
- 【历史故事】宋代当时游戏不仅健康,更益智
- 【爱历史】曹操七十二疑冢真相,很有可能跟司马氏的晋朝有关
- 【历史故事】她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一生被三任爱人三次抛弃
- 【爱历史】王安石变法思想的公共经济逻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