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繁盛的转口贸易带来了“金湘潭” , 吸引着众多福建客商来此置产兴业
置产兴业与“建福”湘潭
天后信仰自宋兴起后 , 元明清各朝都大加推崇 , 不仅归功于天后的“庇护” , 也得益于后世之人对天后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 道德教化有着正人心、助善举的积极作用 , 信仰天后之人在“其救世利人 , 扶危济险之灵 , 慈航宝筏 , 度一切苦厄 , 均属慈悲至性”的精神内核感召下 , 也倡导慈悲博爱、护国庇民 。 闽人既将天后信仰带向世界各地 , 同时 , 也在各地积极地发挥天后信仰的社会功用 。 清代在潭闽人热心于社会公共事务 ,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湘潭社会的发展 。
凡事无财皆不能行 , 闽人能行善举 , 也是基于置产兴业的良好收益 。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 , 在潭闽人赚钱之后 , 热衷于买房置地 。 清代名臣张英曾言:“典质贸易权子母 , 断无久而不弊之理 , 始虽乍获厚利 , 终必化为子虚 , 惟田产房屋二者可持以久远 , 以二者较之 , 房舍又不如田产 。 ”于闽人而言 , 置产有利于财富保值 , 另外在农本商末的时代背景下 , 成为地主也能带动社会地位的提高 。 根据《类成堂集》记载 , 闽人在湘潭的产业较多 , 闽商会馆“业计田二百余亩 , 山岭竹木房屋地基不下数十处” , 其下属的永盛堂、恭圣堂等也购有田地、房屋、商铺等产业 。 闽人置产豪迈 , 契买规模较大 , 所买田山房屋“皆系一处一境 , 并无间杂 , 到去一望了然 , 最易认识” 。 买房置地后 , 闽人并未将其空置 , 而是运用出租的方式进行资本再生 。 闽商经商所得与各堂租佃收入相加 , 使得闽商群体有较为充足的资金进行各项社会活动 。 嘉庆、道光年间重建天后宫 , 能一时之间募集46000两银子 , 足以证明闽商置产兴业的成就 。
受天后信仰影响 , 闽人有着周济乡党、体恤宗族、服务社会的品质 , 他们经营所得资金中的一部分便投入这些事业之中 。 在潭闽人 , 对同乡是颇为照顾的 , “诘朝在任文武各宪及乡帮绅士诣馆行礼 , 分别款待 , 务必精洁隆重 , 其分班各衙及乡帮福胙 , 悉照旧额” , “凡有乡谊荣登仕版 , 现任各省府县因公经过 , 诣馆行礼 , 值年致敬迎送 , 以敦乡情” , “本馆(闽商会馆)义山 , 凡同乡觅地安葬者 , 务同帮认识之人先为值年领票 , 照票注定丈尺安厝 。 每逢春秋祭扫 , 值年偏视岗原 , 一有崩塌 , 立即饬佃修筑 , 所以安旅榇也” 。 这些举措被闽人公议成规则 , 严格执行 。 一方面 , 对同乡热情 , 体现了闽人隆重乡谊、周济乡党的美德 。 另一方面 , 闽人的这些举措降低了闽人给湘潭带来的潜在隐患(如因贫抢劫等行为) , 给予路经湘潭的同乡以热情款待也提高了湘潭的城市形象 。
闽人还切身实地加入到湘潭的公共事业之中 , 为湘潭建设贡献了较大力量 。 清代湘潭天灾人祸不断 , “自嘉庆十五年(1810)五月 , 迄道光十四年(1834)五月 , 火七、大水六 , 寻常偏灾且未之备” 。 闽人群体不仅十分关注这些灾祸 , 而且还热心为官方排忧解难 。 应对火灾时 , “闻有此事必击鼓鸣钟 , 并开山门 , 以便难人搬移寄物”;应对水灾时 , 闽人多捐助赈灾 , 如道光十四年(1834)五月大水 , 六月初旬闽商会馆捐三十石米;应对养济孤寡弱小时 , 闽商也多有支援 , “道光十年(1830)与十一年(1831) , 各堂各号行店共捐银二百五十二两正 , 仅付养济院银二百两正” 。 闽商作为湘潭的一大商帮 , 在经济上对湘潭的建设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 “故凡科派、置业、济众等情 , 本馆无不在列” 。 总之 , 闽人群体虽未事事都展现救弱扶危的美德 , 如出于保护私产的目的 , 不准义山安葬土著 , “道光九年(1829)……又有杨某私将仙峰义山借与本地陈某紊葬 , 众知莫使起纤 , 尤为可叹 , 此时本馆章程概可知矣” 。 但综上而论 , 受天后精神的影响 , 在潭闽人对湘潭社会发展确有一定贡献 , 起到了“建福”湘潭的作用 。

文章图片
天后宫遗址现状(湘潭市雨湖区窑湾街道朝阳街爱民巷33号附近)
结语
【【爱历史】天后信仰与闽人的关系】清代前来湘潭的各地商人都建有会馆 , 以作联络同乡之地 , 会馆兼有庙宇功用 , 其中祭祀的主要是该地的特殊信仰之神 。 闽商在湘潭只建有十八总闽商会馆一处 , 在潭闽人聚集于此崇奉“天后” , 闽商会馆更多时候以天后宫的形象展现在闽人面前 。 他们将天后宫建造得巍峨宏伟 , “然我闽建宫殿而祀者 , 皆推湄洲为第一 , 至得瑰伟特绝之称 。 或又以潭馆为最” 。 为天后建造宫宇 , 反映出闽人对天后庇护的感恩之情 , 也表现出闽人害怕失去天后庇护的敬畏之心 。 除精神层面外 , 闽人崇奉天后 , 也意在使用天后信仰的社会功用 。 通过天后信仰这一媒介 , 在潭闽人缓解了乡思 , 实现了联合 , 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官护 , 更好地适应了在湘潭的生活 。 当拥有一定的财富后 , 闽人乐于“建福”社会 , 这又是对天后信仰的反馈 。 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化发展 , 现今在潭闽人数量有限 , 有形的天后信仰也难觅痕迹 , 但天后信仰的精神实质 , 仍是湘潭和福建沟通的重要桥梁 , 仍是两地文化记忆中不可抹灭的内容 。
- 【历史故事】民间故事:董天宝失踪之谜
- 【历史故事】太平天国的“圣库”究竟藏了什么?
- 【历史故事】明宣德鎏金铜金刚舞菩萨立像鉴赏
- 【历史故事】摊上个好外公,一个政变就把自己扶上了君主的位置,谁这么好运呢
- 【历史故事】民间故事:高子文与白青秋
- 【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是如何用兵的?
- 【历史故事】为什么朱元璋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乞丐皇帝?
- 【历史故事】关于什么帝?什么祖?杨坚活着的时候是不知道的
- 【爱历史】康熙:咱们大清现在铜钱不够用,你们有何解决办法
- 【历史故事】一千多年来,隋炀帝究竟葬在哪儿,人们是无法确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