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一点】纯净美妆是场骗局吗?( 二 )


举例而言 , 很多护肤品中都有添加果酸 , 但如果不标注具体浓度 , 高浓度的果酸反而会导致角质层本就偏薄的消费者出现皮肤灼伤的情况 。
再比如 , 高浓度的烟酰胺本就有一点刺激性 , 但为什么同样浓度的烟酰胺 , 似乎大牌试用之后皮肤就没有应激反应 , 但其他牌子就不行 。
这是因为不同生产线上处理方式的不同 , 导致烟酰胺中杂质含量的不同 , 真正引起过敏反应的是杂质副产物烟酸 , 而大牌的技术水平往往过硬 , 所以风险很低 。 此时除了用浓度判断之外 , 还需要对行业有更深的认知才能准确判断 , 这是即使读懂成分表 , 也无法预知的经验 。
又或者 , 一些浓度小于0.1%的成分可以不按照成分含量的降序来列出 , 他们或许停留在配料表的后半段甚至尾端 , 但并不代表其作用微弱 。
诸如维A醇、白藜芦醇、多肽等活性成分在低浓度时就可以起效 , 而VC如果与活性配伍物添加 , 往往0.2%的浓度就可以起效 。 所以这些成分浓度低 , 也并非成分党臆测的「品牌方的吝啬和小气」 。
【时尚一点】纯净美妆是场骗局吗?
文章图片
而谈及纯净美妆 , 更加不是浓度越高好 , 添加物越少越好 。 很多成分都需要在活性配伍物的协同下才能发挥作用 。 比如烟酰胺这种主打美白功能的成分 , 生产时也会添加甘油、糖海带提取等 , 在Olay小白瓶的配方 , 甘油等成分发挥就是对美白的协同增效作用 。
美国医学会皮肤分学会杂志也曾经对纯净美妆有过讨论 , 尤其是化妆品中添加的防腐剂成分 , 对到底是用天然的还是化学合成的 , 分歧较大 。
「天然不等于安全」 。 这是因为 , 化学合成的防腐剂也经过大量的安全性测试 , 是工业化流程中能够批量生产、稳定出品的物质 , 成分低安全性高 , 和化妆品中的主要成分也有了更多适配性测试 , 这是美妆行业百年沉淀的经验和结果 。
很多纯净美妆中声称的「无防腐剂」产品 , 其本质仅仅是产品中添加的防腐剂不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限用的防腐剂量列表中 , 而不是完全没有添加「能够保持化妆品形态稳定」的物质 。
所以纯净美妆 , 到底有多纯净 , 至今还是一个问号 。
03
一场营销战争
还有一些质疑纯净美妆的声音 , 落在营销层面 。 在欧美 , 也有相当一部分专业人士认为 , 没有绝对的纯净美妆 , 这纯粹是为了迎合消费者与流行趋势展开的营销游戏 。
营销的第一步首先是与「纯净相关」的关键词的整合 , 从而形成一个语料库丰富的集群 。
曾与纯净美妆品牌和零售商合作过的环境健康科学家NicoleAcevedo指出 , 关于纯净美妆的概念关键词 , 最先集中在无毒、纯净、安全等术语上 , 而后才以「纯净」为标签进行整合 。
而当这些语料库中的关键词不断在线上线下各种渠道对消费者产生影响时 , 消费者会认为「那些没有和纯净搭边」的美妆产品 , 质量也许并不过关 。
这像是一种潜在暗示 , 更像是一种隐形洗脑 。
RichardGersen是一家私募股权公司的合伙人 。 他认为 , 「如今的美妆产品 , 如果消费者认为你的成分不安全 , 获得注意力将越来越难」 。 这种情况下 , 「纯净」本身更像是一个所有品牌入场必经的门槛 。
就像无糖、零糖等概念这几年在中国饮料圈的风靡 。 事实上 , 饮料含糖是一件再普遍不过的事情 , 大众喝汽水时的快感往往就来自于糖 。 但如今随着健康风潮的兴起 , 「含糖」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原罪」 。 这也是为什么 , 当元气森林最初号称零糖而后被消费者发现其实仍然存在卡路里时 , 市场反应会那么激烈 。
【时尚一点】纯净美妆是场骗局吗?
文章图片
这也是一种背离感 , 是消费者已经和品牌达成信任之后 , 发现事实与真相不符而产生的「品牌背离感」 。 因为消费者最初有很多选择 , 它在多个品牌中间选择了目标品牌 , 但目标品牌不应该玩「卡路里的游戏」 。
谈回美妆行业使用的诸多工业成分 。 技术的进步原本就是将一些原料的获取、提炼过程变得更为廉价 , 他们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反复认证 。
一些资深从业者谈到 , 他本人并不反感纯净美妆 , 但看到这些年「品牌以此为噱头」 , 去推翻美妆行业跨越百年建立起来的规则 , 让大众消费者对美妆行业的根本产生动摇 , 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
「就好像 , 你可以说某个产品的美白成分浓度不够 , 我开发了一个新产品有更高浓度的美白成分 , 吸收效果更好 , 但你直接上来诋毁说原先的美白成分有问题 , 那受到创伤的是整个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