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慈安皇太后突然驾崩背后的迷雾( 三 )


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二十三 , 在咸丰帝灵柩自避暑山庄启程返回北京途中 。 两宫太后借口皇帝年幼经不起旅途劳顿 , 故意安排肃顺单独奉灵柩后行 , 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及其余七位顾命大臣提前回京 , 以此隔断各顾命大臣之间关联 。
九月二十九 , 抵京后的两宫太后立即联手恭亲王奕? , 颁布谕旨 , 以专横把持国政、隔绝内外、跋扈无礼、大不敬等罪名将载垣、端华拿捕至宗人府 , 罢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军机之职 。 只有额驸景寿一人 , 因为人忠厚、处事恭顺 , 并无擅权跋扈罪状 , 得以平安无事 。
九月三十 , 醇郡王奕譞率侍卫将肃顺在密云逮捕 。 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发动的政变至此大获全胜 , 因当年阴历为辛酉年 , 所以史称“辛酉政变” 。
夺回大权后 , 在群臣的拥戴下 , 两宫太后开始以“垂帘听政”方式参与朝政 。 圣母皇太后(慈禧)本来就权力欲极强 , 之前在咸丰帝的默许下 , 多少也有一些治国的才干 , 自然是很快进入了“听政”角色 , 从此牢牢把持权力 , 长达四十七年 。 母后皇太后(慈安)则内敛低调、超脱恬静 , 对于权力并不是看的很重 , 她的心思主要是在小皇帝身上 。 所以两宫太后很快形成了圣母皇太后主持庶务、母后皇太后最终决断的局面 。 史称:“东宫优于德 , 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 , 而判阅奏章 , 及召对时咨访利弊” 。
【历史故事】慈安皇太后突然驾崩背后的迷雾
文章图片
母后皇太后为咸丰帝中宫皇后、地位尊贵;圣母皇太后只是咸丰帝妃子 , 因为是同治帝生母 , 才得以被尊为太后 。 嫡庶有分 , 地位有别 , 所以在两宫太后共同垂帘的二十年内 , 朝廷最高权力其实一直是掌握在母后皇太后手中 。
母后皇太后超脱低调 , 平日里不喜欢处理政务 , 日常庶务都交由圣母皇太后处置 。 这一方面满足了慈禧的权力欲和虚荣心 , 另一方面慈安自己也得以轻松自在 。 但只要是朝廷军国大事 , 慈禧都不敢自专 , 一定要事先征询慈安的意见 , 因为她知道 , 朝臣们真正服从的 , 还是母后皇太后这个中宫皇后、皇帝嫡母 。
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两宫垂帘 , 至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去世 。 二十年里 , 处置朝政的基本上是圣母皇太后 。 但是在一些大事上 , 母后皇太后行事果断、极有主见 , 深为诸臣所钦佩 。 例如诛杀临阵脱逃的两江总督何桂清、赐死骄奢跋扈的陕西军务督办胜保、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之功并赐显爵 , 这些事情都是出自慈安的最终决断 。
而在诛杀安德海、以及立阿鲁特氏为同治帝皇后这两件事中 , 慈安都作为最终的决定者 , 拍板决断 , 朝野也一致认为母后皇太后处置得当 , 一片欢呼 。 连同治帝对于嫡母的决定都并无二话 , 欣然接受 。 这表明母后皇太后完全得到了朝廷上下的拥护 , 对她的钦佩是发自内心的 。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 , 垂帘二十年 , 辅佐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母后皇太后钮钴禄氏突然发病薨逝 , 因为去世太过突然、而之后的历史表明圣母皇太后(慈禧)在其去世后得利最大、操执权柄再无人可制 , 所以后世大量野史乃至半官方材料都把慈安的去世归向于阴谋论 , 而阴谋策划者直指慈禧本人 。
诸多野史言辞凿凿地分析叙述 , 说是慈禧因慈安握有咸丰帝密诏 , 一旦慈禧有专权之事 , 则以密诏将其除掉 。 慈禧明面百般讨好、暗地怀恨在心 , 哄骗慈安烧毁密诏后 , 再趁机下毒杀害慈安 。 有影视作品还把这种说法搬上银幕 , 加以宣传 。
【历史故事】慈安皇太后突然驾崩背后的迷雾
文章图片
以上传闻 , 十分生动、犹如亲眼所见之人记载 。 其实 ,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就会知道 , 这些野史经不起推敲 , 也并不靠谱 。 正史之中 , 从没有这些记录 , 两宫太后之间 , 也没有确定的矛盾和冲突留著史料 。
两宫都是皇太后至尊 , 身份尊贵 , 长达二十年共同垂帘中 , 从未有二人产生重大分歧和争执的史料记载 , 两人之间不说亲密无间 , 起码是和谐稳定 , 相处和睦 。 没有为权力采取你死我活斗争的条件 。
所以 , 母后皇太后(慈安)突然去世 , 基本和圣母皇太后(慈禧)没有关联 , 说慈安是被慈禧毒死的 , 都是出于在野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之手 , 以因事度人之心 , 随笔撰写、虚构故事 , 反复转载流传后世 , 才造成了慈安薨逝是慈禧阴谋毒害所致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