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 。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 。满眼 。满脑的渴念……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2翻开泛黄的书卷,仿佛踏上历史的列车,和余秋雨先生一起追寻历史留下的足迹……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
脚深深的陷入黄沙之中,身后的脚印以被没停过的风一遍又一遍地卷向四处,不象那屈辱的历史,任这漫天风沙吹了几千年,也吹不走黄昏下,一个衣着破旧的道士心满意足的捂着被几枚金币塞满的口袋,恭维的目送几个露出贪婪笑容,拉着一车车敦煌石窟的宝藏心安理得消失在黄沙的边缘那凄凉的景象;吹不干一个受尽屈辱的民族淌血的心 。
告别沙漠,看看气势磅礴的都江堰 。翻腾着的江水,迸溅出雪白的浪花 。震耳欲聋的响声盖过了一切喧嚣,使人完全沉浸于此 。长城是中国的象征,那蜿蜒的城墙,象征龙一般的中华民族 。然而,同样雄伟壮观的都江堰呢?却只是一处名胜古迹,仅供游人欣赏 。甚至连名胜古迹也不是,只是祖国的大好河山 。为民造福的李冰,或许早已被健忘的后人从记忆中删除了 。是啊!他没有秦始皇的残暴,让血腥弥漫在人们的记忆中;没有李白的浪漫,让一首首诗深入人心;没有汉武帝的阔气;甚至连王道士的迂腐,他,也没有……他不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就像一张简笔画,即使这一刻你记住了,下一刻也会忘记 。只是惶惶忽忽的记得好象跟那个都江堰有什么关系 。
雄伟的气势,不如娇柔地美景 。
江南小镇或许能为受伤的心灵找到一丝安慰 。
于是,摇曳着小舟,荡漾在平静的水面上 。那如明镜般的水面,映照着曾隐居在这副风景画画中的隐士 。那些经不起战争或政治迫害的文人 。嫌庐山山高,怕华山山险;恐长江浩荡,惧西湖媚俗……于是就选择了江南 。“大隐隐于市”成为他们最好的借口 。但同时,他们的选择亦是正确的.,比起呈一时英勇,死的大义凛然的人们,他们更冷静明智;比起自以为应变能力强,却一失足成千古恨得人们,他们更有自知之明 。于是漾着小船,品着美酒,兴致高了,写一两句小诗 。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
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 。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 。
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 。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 。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 。
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 。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 。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 。
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 。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 。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 。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
- 格林童话读后感
- 李子柒对于文化输出做了什么?
- 中原历史文化为什么对统一了三国分裂局面的司马昭建立的晋朝评价不高
- 乡土中国读后感
- 布达拉宫简介,为何布达拉宫是我国和世界认同的文化遗产?
- 《家》读后感
- 野性的呼唤读后感
- 精卫填海读后感
- 七政四余在线查询,占星是传统文化吗?
- 飞鸟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