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颐和园的历史变化

颐和园的历史变化分为四个时期:1、清漪园之前的时期;2、清漪园时期;3、颐和园时期;4、现代公园时期 。
颐和园是北京古代的皇家园林 , 原名清漪园 , 开始建造于1750年 。 1860年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 1886年慈禧太后下令重建 , 1888年正式更名为“颐和园” , 是慈禧太后的颐养之地 , 由于慈禧太后的地位 , 也是中国晚清的政治中心 。
【爱历史】颐和园的历史变化
文章图片
1、清漪园之前的时期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地区 , 开发得很早 , 辽金时期开始 , 随着环境的开发 , 就有人来此居住 。
1153年 , 金主完颜亮就在此地设置了金山行宫 。
元朝时期 , 北京作为大都 , 此地作为京城重要的水源地 , 水利学家郭守敬就开辟了上游水源 , 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湖泊 , 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蓄水库 。
明朝时期 , 1494年 , 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了圆静寺 , 后来荒废 。 之后瓮山附近的园林就多了起来 。 再后来 , 明武宗再湖边建了行宫 , 为皇家园林 。
清朝乾隆初年 , 下令拓宽此地的西湖 , 并且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改西湖为昆明湖 , 将湖北面的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
【爱历史】颐和园的历史变化
文章图片
2、清漪园时期
1764年 , 也就是乾隆二十九年 , 建成了清漪园 , 耗银480余万两 。 清漪园的总体规划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的 , 同时还参照了其他江南园林和山水名胜 。
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 , 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尺的长廊 。 其建筑和绘画很有艺术价值 , 是游玩参观的好地方 。 清漪园中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建筑很少 , 乾隆游玩时都是当日往返 , 未在园中居住 。
【爱历史】颐和园的历史变化】1860年 , 咸丰时期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
【爱历史】颐和园的历史变化
文章图片
3、颐和园时期
咸丰帝去世后 , 慈禧太后掌权 , 到了1886年 , 慈禧掌权已经到了52岁 , 光绪帝也到了亲政的年龄 , 慈禧太后就考虑到重修清漪园作为养老之地 。
1886年慈禧太后下令重建 , 1888年正式更名为“颐和园” , 是慈禧太后的颐养之地 , 由于慈禧太后的地位 , 也是中国晚清的政治中心 。
【爱历史】颐和园的历史变化
文章图片
4、现代公园时期
1914年 , 颐和园开始对公众开放 , 1928年 , 正式成为国家的公园 。
2007年 , 颐和园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