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古人是如何度过夏天的

夏至已至 , 酷暑袭来 , 白昼开始变短 , 暑热逐渐浓烈 。 现代人的避暑方式 , 被简单地概括成“枯藤老树昏鸦 , 空调Wi-Fi西瓜” 。 那么 , 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的古人 , 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翻看古人的诗词文赋 , 就能发现其中藏着不少消夏避暑的良方妙计 。
【历史故事】古人是如何度过夏天的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古人是如何度过夏天的】古代人的冰块自由?
冰块素来是消暑神物 。 在制冰技术不发达的古代 , 古人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把冬天的冰存储下来 , 留到酷暑难耐的夏日使用 。 这一做法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 。 《周礼》中有记载 , 为供周王室夏日用冰 , 当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冰政” , 其负责人称“凌人” 。 冬天 , 采冰人从冰封的河中取出冰块 , 保存到冰窖里 , 以备来年夏天使用 。 《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二之日凿冰冲冲 , 三之日纳于凌阴 。 ”说的就是这一情形 。 到了唐代 , 人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 , 能够让水降温结冰 , 才掌握了夏日制冰的方法 。
“积素冰于幽馆 , 气飞结而为霜 。 ”将冰块置于房内 , 任其散发出丝丝的凉气 , 就能达到降温祛暑的目的 。 不过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冰块仅是达官贵人的专属 。 古时有一种“赐冰”的仪式 , 皇帝将冰块赏赐给王公贵族 , 这被视为一种恩赐 。 而普通的平民百姓根本无福享用 。
用冰虽然是一种奢侈 , 但市井平民可以吃冰 , 享受另一种形式的“冰块自由” 。 在唐代 , 随着人工制冰方式的发明 , 冰块逐渐平民化 。 唐章怀太子墓中有一幅壁画 , 画中一位侍女手捧着盒子 , 其内盛放有小山形状的块状物 , 上面插有花草 。 据专家考证 , 这是当时的冷饮 , 名为“苏合山” , 又称“酥山” 。 做法很简单 , 凿碎冰块 , 将融化的酥油淋在上面 , 然后冷凝成山的模样 。 时人王泠然非常喜欢 , 还专门为之作赋 , 盛赞“虽珍膳芳鲜 , 而苏山奇绝” 。
到了宋朝 , 冷饮冰食更是花样百出 。 市井中还出现了饮品铺子 。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 北宋的都城汴梁已有“冰雪冷元子”跟“甘草冰雪凉水” 。 《西湖老人繁盛录》中记载的冷饮也有近20种 , 漉梨浆、椰子酒、木瓜汁、皂儿水、甘豆糖、绿豆水 , 还有缩脾饮、卤梅水、江茶水、五苓散、大顺散、荔枝膏、白水、乳糖真雪等 。 各色冰饮 , 不一而足 。
当然 , 酷暑时节 , 吃冰之外 , 还有“沉李浮瓜”这种沿袭至今的习惯 。 魏主曹丕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写“浮甘瓜于清泉 , 沈朱李于寒水 。 ”(“沈”通“沉”)仲夏时节 , 用凉水浸泡水果 , 是“夏日特供”的乐趣 。 用冰凉鲜果消暑 , 不失为古人的一件美事 。 南宋词人李重元就有“过雨荷花满院香 , 沈李浮瓜冰雪凉”这样的句子 。 在文人雅客的书写下 , 沉李浮瓜也别有一番诗意 。
【历史故事】古人是如何度过夏天的
文章图片
哪儿凉快哪儿待着
“哪儿凉快哪儿待着” , 在今天是一句调侃的话 , 可在古代 , 这句话却是人们避暑消夏的写实记录 。 暑热难耐 , 家中不可久居 , 自带清凉属性的深山、竹林、水榭、古寺 , 就成为古人纳凉的好去处 。
李白有一首诗《夏日山中》 , 写“懒摇白羽扇 , 裸袒青林中 。 脱巾挂石壁 , 露顶洒松风 。 ”袒露于深山青林之中 , 林荫茂密 , 山风习习 , 将暑热自动隔离开来 。 深山密林 , 在夏日中辟出一寸消闲之地 。 “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米芾写过《逃暑帖》 , “芾逃暑山 , 幸兹安适 。 ”躲进深山 , 借着山间的清凉来应对酷暑 。
还有句话叫“深山藏古寺” , 意思是寺庙多建于深山茂林之中 , 地势较高 , 草木繁茂 , 远离世俗之地 , 人烟稀少 , 环境清幽 , 自然也是绝佳的避暑胜地 。 诗人梅尧臣就曾多次于夏日到寺庙中避暑 , 他写了几首“避暑诗” , 其中有一首是《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绀宇迎凉日 , 方床御绤衣 。 清谈停玉麈 , 雅曲弄金徽 。 高树秋声早 , 长廊暑气微 。 不须河朔饮 , 煮茗自忘归 。 ”三伏天里 , 寺庙中却暑气幽微 , 不饮酒 , 只喝茶 , 就能忘记归家 。
不过 , 并非所有人都能有时间躲进深山和寺庙 。 因此 , 在园林中建水阁 , 就近纳凉 , 成为一些富贵人家的选择 。 水阁 , 又称水榭 , 临水而建 , 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 , 一部分伸入水中 , 临水处设有栏杆 , 开敞通透 。 风拂水面 , 带来水汽 , 就能起到消暑的目的 。 宋代诗人王镃在《水阁纳凉》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云碧纱厨水阁中 , 鸳鸯花冷枕玲珑 。 描金团扇无人用 , 一阵荷香一阵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