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晕是怎么形成的

月晕 , 是光透过高空卷层云时 , 受冰晶折射作用 , 使七色复合光被分散为内红外紫的光环或光弧 , 围绕在月亮周围产生光圈 。是一种自然界的光学现象 。它是由于当太阳或月亮的光线透过高而薄的白云时 , 受到冰晶折射而形成的彩色光圈 , 彩色排列顺序内红外紫 。出现在太阳周围的光圈叫日晕 , 出现在月亮周围的光圈叫月晕 , 月晕出现在夜晚 。
我们把太阳或月亮周围出现的这种光圈叫“晕” 。太阳周围出现的光圈叫日晕 , 月亮周围出现的光圈叫月晕 ,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气象现象 。晕圈的颜色一般是内红外紫的 , 成彩色光环 。
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 , 经折射而成的光在月亮周围形成光圈 。有时也呈银白色光圈 。这些‘晕’其实就是卷层云 , 我们上科学课的时候也说到 , 冷空气遇到暖和的湿空气 , 就形成要下雨的云 。这时 , 天上很冷 , 水滴都冻成了六角形的冰晶 , 当晚上的月光照射这些冰晶时 , 就形成了月晕 。
【月晕是怎么形成的】月晕有大圈 , 如图1 。也有小圈 , 只在月亮边上出现 。
月亮周围为什么会出现红晕是由光的折射产生的月晕现象 。
晕是一种自然界的光学现象 。它是由于当太阳或月亮的光线透过高而薄的白云(卷云、卷层云或卷积云)时 , 受到冰晶折射而形成的彩色光圈 , 彩色排列顺序内红外紫 。
出现在太阳周围的光圈叫日晕 , 出现在月亮周围的光圈叫月晕 。而晕的大小则决定于冰晶的姿态 。如果光线从冰晶的特定位置射入就会出现较大的晕圈 。日晕或月晕的出现 , 往往预示着天气要有一定的变化 。
出现时间
日晕多出现于春夏季节 , 民间有“日晕三更雨 , 月晕午时风”的谚语 , 其意思就是若出现日晕的话 , 夜半三更将有雨 , 若出现月晕 , 则次日中午会刮风 。日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 出现日晕天气有可能转阴或下雨 , 但说这种现象可以预兆气候的旱涝、地震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
月晕如何形成月晕看上去似羽毛、如马尾状 , 是气象上称为卷层云的产物 。气象学已揭示 , 产生降水的云层是中低云 , 卷层云本身并不产主降水 , 只是随后天空中出现中低云的前兆云 。但是 , 卷层云出现以后 , 下一定就有能产生降水的中低云系移人 , 因此出现了日月之晕 , 也不一定会产生降水 。
有些晕的形成 , 不但不会形成风雨 , 反而天气要转晴 。
夏季常能见一些似馒头、又似马鬃的对流云 。但当时流减弱后 , 云体会崩溃 , 变成缕状的、羽毛状的卷层云 。这种云一般在白天午后出现 。有太阳时 , 也可在这些云彩上映出残缺不全但色彩艳丽的晕 。这时对流本身已经很弱 , 晕过后也不会有降水发生 。当别处有降水时 , 降水区上空的空气向四周辐散 , 会带动高空的高云向雨区外围扩散开来 。这时远离雨区的观察者会看到成片的高云 , 其中也有一些卷层云 。生活在江淮梅雨锋南侧控制区的人们 , 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由于这种静止锋的降水区很少移动 , 高空伸向远方的高云也很少变化 。有时在静止锋以外的地方 , 可以接连几天看到太阳周围有晕发生;到了晚上 , 若有月亮 , 还可看到月晕存在 , 却始终没有降水发生 。
以上种种情况都说明晕后难有降水 , 那么 , 见晕有风雨的谚语 , 又是从何而来呢?
当代气象科学实践表明 , 在天气由晴转阴雨时 , 人们先看到卷层云 , 而后天空出现会产生降雨的中低云 。出现了卷层云 , 就得看其后的中低云是否发展 , 若发展 , 其结果就是要降雨 。这就是判断日月晕后是否有风雨的主要征兆 。无论是接连数天的晕还是昙花一现的晕 , 都应看晕后中低云的发展速度 。中低云发展移入快 , 降水来得快;发展移入慢 , 降水也就栅栅来迟;不移入 , 则不会有降水 。